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習近平訪越南新加坡  >   滾動播報  >   正文

出訪看點|中越傳統友誼如何傳承下去

2015年11月06日 08:5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北京11月5日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此次對越南進行國事訪問,是我國最高領導人時隔近十年首次訪越。在中越關係新的發展時期,兩國如何傳承友誼?如何面向未來?新華國際客戶端為您詳細解讀。

  【黨際交往增互信】

  中越兩國同是由共産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黨際交往成為兩國關係重要的政治基礎,是中越傳統友誼得以傳承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處理兩國關係中出現問題的重要渠道。

  越共中央委員、中央對外部部長黃平君日前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説:“越中兩國于1950年1月18日建交。在此之前,越中兩黨,特別是胡志明主席和毛澤東主席等兩黨領導人就保持著密切聯繫,這正是後來越中關係的基礎。因此,儘管地區和世界形勢深刻變化,兩國關係有起有落,但兩黨、兩國之間的傳統友誼始終是主流。”

  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外交部發言人陸慷29日是這樣宣佈的:應越南共産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阮富仲、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主席張晉創邀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1月5日至6日對越南進行國事訪問。這就意味著,黨際交流是此次訪問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際上,中越兩黨交流頻繁,除高層領導人互訪外,兩黨合作機制也日趨成熟。自2003年以來,中越兩黨已舉辦11次理論研討會。此外,近年來越南黨員幹部來中國黨校進行黨政理論、執政理念、黨員建設等方面的培訓,也已成為中越兩黨交流中不可忽視的部分。

  有了黨際交往的政治基礎,兩黨兩國才可能更好地管控分歧,以相互理解、友好協商的方式,妥善處理存在問題,確保中越關係在正確的軌道上前行。目前,中越在南海問題上還有些“磕絆”,但兩國都懂得求同存異,願意通過合作解決難題。

  【戰略合作期共贏】

  中越傳統友誼的傳承與發揚光大,離不開兩國的互利務實合作。實際上,中越兩國作為重要鄰邦,已經意識到彼此之間前途命運相關,兩國發展不是你贏我輸,而是互為重要機遇,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命運共同體。

  2008年5月,兩國確定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此後,兩國務實合作不斷深入。從經濟角度講,兩國互補性強,合作共贏前景可期。在2014年,中國已連續11年成為越南第一大貿易夥伴,越南則是中國在東盟第二大貿易夥伴。今年前9個月,中越貿易額每個月的同比增速都超過10%。照此勢頭髮展,兩國領導人提出的2017年貿易額達到1000億美元的目標可望順利實現。

  中越投資關係也在不斷發展。近年來,中國企業在越南的投資不斷增加,經營範圍和規模不斷擴大,更有一批超過1億美元的大項目陸續投産,為促進越南産業結構調整、增加社會就業作出積極貢獻。

  更重要的是,習主席此訪有望通過實現兩國發展戰略對接,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和“兩廊一圈”建設,擴大産能合作,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給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

  據報道,習主席訪越期間,雙方將在基礎設施建設、經貿投資等方面簽署一系列合作文件,為下階段交流合作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人文交流傳情誼】

  兩國之間的友誼,離不開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近年來,中越兩國人員往來和文化交流穩步升溫。中越青年友好交流、人民論壇、媒體交流和記者互訪、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間友好交流、邊境聯誼等各種形式的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兩國交流渠道,不斷增進兩國民眾間的相互理解和情誼。

  據中國駐越南大使館文化參贊劉三振介紹,中越兩國民間交流的頻次“可以從簽證發放的數量上看出來”。2014年中國赴越遊客近200萬,而越南赴華遊客數量也在增長,其中因留學與活動交流所頒發的簽證數量增加明顯。

  放眼未來,青年交流對中越傳統友誼的傳承至關重要。今年4月,越南青年代表團訪華,習主席出席了中越青年友好會見活動,希望兩國青年做中越傳統友誼的傳承者,做中越友好合作的推動者,做中越關係未來的建設者。

  此次訪越期間,習主席將再次與青年友好人士代表進行交流,一同回顧中越雙方共同戰鬥、相互聲援的歷史,並對兩國青年和友好人士繼承與發展傳統友誼提出希望。

  在訪越之際,習主席在越南《人民報》發表署名文章,稱此訪是“到鄰居家串門、到同志家作客”,並對發展中越友好寄予厚望。

  他説:“我期待著訪問期間同越南領導人進行深入溝通,規劃今後一個時期中越關係發展方向,使中越關係行穩致遠。相信只要中越攜手共進,加強合作,必將開創中越關係更加美好的明天,實現中越兩國共同發展繁榮。”(記者王申,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