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第十一屆全國網路媒體山西行  >   專家評論

生態脫貧,靠啥“點山成金”?

2016年09月19日 12:26:5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道路修到核桃地,旱井配套興水利,大車小車都能跑,發家致富有盼頭。”山西中陽縣付家焉村村民王年有,在核桃園隨口就來上一段順口溜。

  幾年前,王年有還是貧困戶,家裏一年收入不到千元。退耕還林、技術入戶,他種上8畝核桃樹,2014年一挂果,當年就賣了6000多元。“等到盛果期,收入還能翻番,這日子越來越好過了!”老王頗為自信。

  中陽縣地處呂梁山脈,山多、坡多。既要保生態又要富口袋,中陽咬定“綠色”,荒山造林、調整結構,因地制宜發展起核桃産業。這也是山西生態脫貧的一個縮影。

  山西是什麼顏色的?過去曾是遍地煤礦的黑色,是荒山禿嶺的黃色。今天不一樣了。山西著力治山治水,以綠色發展促進生態建設,讓林業經濟對接精準脫貧,越來越多的山川換了新裝、滿眼是綠。

  造林引入BT模式,政府定標準、買服務,帶動貧困農戶參與

  只要有空,嵐縣界河口鎮會裏村史油兒都要到山上轉轉,看哪棵樹需要培土、澆水,有沒有毀林、毀樹的。“合作社承包的造林任務,可得保證成活率了,否則政府就不回收,也就沒錢賺了。”他説。

  史油兒是嵐縣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老兩口種幾畝薄田,年收入不足3000元。今年,他加入村裏的造林合作社,僅靠種樹就掙了6000多元。“我70來歲了,這歲數打工沒人用,能在村裏幹點零活,還掙這麼多錢,想不到啊!”他高興地説。

  “這是‘購買式造林’的一個片區,樹是合作社種的,現在看長得不錯。”嵐縣副縣長劉思昭介紹,購買式造林就是政府制定規劃、標準,造林合作社承包林地種樹;政府提供技術服務,品質合格,以購買社會化服務方式進行回購。

  嵐縣這種BT模式(建設—移交),讓造林變“過程管理”為“結果購買”,大大降低了成本,調動了貧困戶參與生態造林。

  “以前,荒山種樹老百姓插不上手、賺不到錢,積極性不高。”會裏村黨支部書記蘇天珍説:“現在,村民自己的合作社承包,買苗、種樹、管護一條龍,驗收合格才給錢,農民肯定上心了。”

  劉思昭説,縣裏規定,合作社造林60%的利潤必須作為紅利分配到貧困戶手中。從長遠看,參與造林的貧困戶不僅有勞務費用,還有育苗收入、林地管護、利潤分紅、林權流轉等收益分成。這樣,貧困戶就地轉化成生態保護人員,實現就業脫貧、穩定增收。

  目前,嵐縣已有65個扶貧造林合作社,社員中貧困人口占到88%。按照規劃,嵐縣每年荒山造林不低於5萬畝,到2020年帶動1600多戶貧困家庭實現生態脫貧。

  林下經濟見縫插針,合作社帶動貧困戶致富,林藥間作成主力

  “手裏有了活錢,日子好過了!”一見面,古縣北平鎮黨家山村貧困戶樊芳慶給記者算起了賬:一年勞務費4000多元,還有3000多元的分紅,收入還不賴。

  樊芳慶2010年加入村裏的和順昌種植合作社,主營業務是種林下中藥材——豬苓。

  “種豬苓投入高,一畝得7萬多元。但種在樹下不用管,四年長成後每年挖一截,地裏再留一些,還能長,一畝年收入就有5萬多元,屬一次性投入,永久性收益。”合作社負責人柴和平介紹。去年合作社從收入中拿出16萬元給社員分紅,這其中有20戶貧困戶。

  古縣古陽鎮淩雲村,趙培耀發的是林下山珍野菜的財。他説:“我們每年賣各種野菜6萬多袋,純利潤24萬元,社員每人平均收入上萬元,不少社員靠這脫了貧。”

  在老趙的合作社裏,加工廠生産車間的脫水機、真空包裝等設備都在滿負荷運轉,通過撿菜、沖洗、制熟、裝袋,一袋袋蕨菜、五倍子、椿芽、白鵑梅等山野菜半成品新鮮出爐。當地村民講,山上林地裏有野生猴頭、地參等山珍野菜20多種,不僅分佈廣、數量多,而且無污染、無公害。老趙慧眼識“財”,帶頭成立了核桃王山珍加工專業合作社,幾年下來,規模越來越大,由當初的5戶發展到33戶,入社林地600多畝,還有了品牌、申請了專利,不少的農民也跟著發了財。

  林下經濟見縫插針。“核桃樹下種玉米沒收成,能種藥材,不影響核桃樹,還能把空地利用起來,現在我們村有30戶貧困戶種了連翹,平均一畝年增收3000元。”古縣南垣鄉吳家嶺村支部書記崔章紅説。

  南垣鄉貧困戶1314戶,做強中藥材産業,讓農民增收有渠道,全鄉種植中藥材1.3萬畝,帶動500戶貧困戶脫貧。

  以連翹、黃芪、白芍、柴胡等為代表中藥材,已成為山西“林藥間作”的主要作物,發展林間經濟的“主力軍”。目前,山西全省林下中藥材種植50多萬畝,總産量近30萬噸、總産值1.5億元,成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

  改造低産林,培養土專家,以聘代訓,讓貧困戶掙上工資學技術

  “山西58個貧困縣,有313萬畝低産低效林,用好這些林地資源,是生態脫貧的重要抓手。”山西省林業廳廳長任建中説,省裏出臺5個林業精準扶貧規劃,通過造林綠化、退耕還林、生態保護、乾果經濟林提質增效,確保40萬貧困人口依靠林業按期脫貧。

  發展綠色産業,不能落下貧困農戶。按照山西省林業精準脫貧規劃,造林綠化工程必須由80%以上貧困戶組成的造林合作社承包,實現工程落地、生態脫貧;生態林管護崗位,80%以上由貧困人口擔任。

  低産林提質,要舍得真金白銀。從2013年開始,山西先後投入1.58億元,累計改造78.5萬畝低産低效林,推廣整形修剪、高接換種、土壤深肥等綜合豐産技術,使項目區核桃、紅棗等乾果産量每畝增産20%以上,“金山銀山”成色更足。按計劃,從明年開始,每年改造低産林150萬畝,其中貧困縣100萬畝,連續管理3年,讓乾果經濟林真正變成貧困群眾的搖錢樹、致富林。

  “想種好果樹,沒有技術不行。培養農村優秀技術人員,是生態脫貧的關鍵。”中陽縣林業局副局長高宏麗説。中陽縣依託經濟林服務中心,以聘代訓,讓貧困戶掙上工資學技術,培養出800多名土專家、田秀才。

  今年47歲的姜金才,過去是貧困戶,現在成了十里八鄉的技術能手,修剪、嫁接都有一手,誰家核桃樹遇到犯愁的事都來請教他。姜金才的技術也是學中乾、幹中學,沒想到幾年工夫就成了“土專家”。“光技術服務一年就能掙2萬多,我自己也種了12畝核桃樹,收入穩穩的。”姜金才説。

  近幾年,山西省每年舉辦各類技術培訓服務100多次,培訓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1萬人次,目前已培養出農村技術操作能手5000多人。

  “接下來,我們要在貧困山區培養一大批經濟林管理能手和土專家,做到鄉鄉都有乾果經濟林管理站、村村都有技術員、戶戶都有技術明白人。”任建中説:“為林業生態産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援、人才支撐。”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