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到底什麼樣的農民市民化能夠真正提高農民的生活水準、社會福利水準呢?從實踐來看,農民市民化必須解決下列問題才是符合農民利益的市民化,也才能提高農民市民化的積極性。首先是就業問題。農民在農村有土地,房前屋後種瓜種豆就能生活,變為市民後農業的勞動技能失效了。因此,農民市民化要以就業為先導,解決了農民的就業問題,農民到城鎮後才有堅實的生存基礎。其次是住房問題。農民與市民在住房上的最大區別是農民有宅基地,可以在自己的宅基地上自建房屋,而市民的土地是國有的。當然,更為關鍵的問題是變為市民後他們的經濟收入能否承擔城鎮住房以及住房管理的費用。最後是土地問題。這是更大的難題。農民變為市民或“農轉非”後,就要退出農村的土地,而土地往往意味著巨大的經濟利益,即使沒有現實的經濟利益,也有潛在的巨大經濟利益。
“就近市民化”、“就地市民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形式
目前,全國各地都進行了農民市民化的各種探索,其最終目標都是要使農民實現從傳統農村生産生活方式向現代城市生産生活方式的轉變。事實上,農民市民化的路徑不僅包括大城市進城農民工的市民化,也包括中小城鎮的“就近市民化”、“就地市民化”等多種形式。
“就近市民化”、“就地市民化”對於當前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農村聚集的人口本來就很多,在鄉鎮企業長期發展的情況下,農村許多地區具備了形成現代産業體系的條件。因此,農民市民化不一定非要通過人口遷移來實現。一些發展了現代産業環節的農村,不僅將工業引入農村,而且將農業生産也納入現代産業體系,用生産合作社等形式將農業與現代産業接軌、與市場接軌,實現城鄉一體化。像“華西村”、“劉莊”、“韓村河”等都是這方面的成功範例。因此,“就近市民化”、“就地市民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形式。一方面,讓部分農民到中小城鎮進行市民化,可以緩解大城市的巨大人口壓力,避免大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帶來的巨大社會風險;另一方面,對絕大多數普通農民來説,大城市生活成本過高,而中小城鎮的生活成本則相對較低,更符合其自身的經濟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