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專家講述日本侵華檔案發掘始末
“整理研究這些檔案中最血腥的部分,使得我們很多專家都患上了抑鬱症,無法解脫。”吉林省檔案館館長尹懷近日向記者介紹説,吉林省檔案館近來發掘整理一批日本侵華檔案,記錄中華民族最苦難、最沉痛的一段歷史,也是對侵華日軍暴行的再次揭露。
吉林省長春市曾是日本侵華時期偽滿洲國“國都”新京,也是日本關東憲兵隊司令部所在地,這裡遺存有大量日本侵華時期的檔案。
在吉林省檔案館,就存有10萬多卷(冊)日本侵華檔案,90%為日文,主要包括關東憲兵隊司令部檔案、偽滿洲中央銀行檔案、唱片檔案、偽滿時期新京各重要建築物圖紙以及橫濱正金銀行北京支店及偽滿洲國各機構形成的檔案。
現年81歲、曾任吉林省檔案館歷史檔案處處長的趙素娟,自1948年起就在檔案館工作,曾經親歷日本侵華檔案接收、整理的全過程。
趙素娟回憶,1953年11月,解放軍某部駐長春部隊為修理地下電線,尋找鋪設管路,在偽滿日本關東憲兵隊司令部舊址偶然發現大量埋藏在地下的檔案。
“當時這些檔案裝滿了一卡車,由於長期埋藏,出土後檔案大部分粘在一起,甚至爛成一團。”趙素娟説,根據日本戰犯弘田利光在1954年的供述,1945年8月中旬奉憲兵隊長平林茂樹之命,將新京憲兵隊本部及憲兵隊司令部的公文檔案于本部樓下鍋爐內焚燬,未來得及燒的就埋在後邊地下。
趙素娟説,被挖掘出來的檔案就是那些來不及銷毀的檔案,是日本侵華鐵證。檔案被發現後,交由公安部門保管整理。1982年被移交給吉林省檔案館,開始進行系統性整理。
由於館藏日本侵華檔案數量龐大,檔案基礎狀況較差,加之其大部分文字為古日文,翻譯力量不足,吉林省檔案館接收這批檔案進館後,整理進度十分緩慢。據介紹,依靠吉林省檔案館現有力量完成全部翻譯工作至少需要70多年。
時間並不是唯一的問題。對檔案研究人員來説,每天面對檔案記載的日軍燒殺搶掠、強暴婦女、屠戮兒童的暴行,直接目睹同胞當年的悲慘遭遇,使得他們背負強大的心理壓力。
吉林省檔案館研究館員陶敏自2013年起開始研究日軍“向731部隊‘特別移送’人員”的檔案。這些檔案記載關東憲兵隊等軍警機關不經法庭審判就將抓捕的抗日人士及其他人員“特別移送”到731細菌部隊進行活體試驗。
“這一年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驚、憤怒和壓抑,侵華日軍731部隊在侵華期間所進行的細菌戰和人體試驗的獸行,可以説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陶敏説,現在每工作一段時間,都需要停下來休整一會兒,平復心情繼續工作。
即便如此,吉林省檔案館對這些檔案的發掘整理並未停止,並陸續公佈關東憲兵隊向“731部隊”實施“特別移送”情況的檔案,反映“731部隊”在新京、農安進行“防疫”活動的檔案以及日偽徵用勞工等檔案史料。
2014年4月,吉林省檔案館再次公佈一批最新整理的日本侵華鐵證,包括南京大屠殺、強徵“慰安婦”、731部隊“特別移送”、殘酷奴役勞工、日軍暴行、對中國東北地區實施移民侵略、鎮壓東北抗日聯軍、審訊和虐待英美戰俘等內容。
“吉林省檔案館藏日本侵華檔案整理研究”項目負責人莊嚴説,這些檔案有的對日本侵華罪行提供了原始證據,有的對早已被國內外公認的罪行提供新的佐證。
據檔案館副館長穆佔一介紹,目前公佈的這些檔案所顯示的日軍侵華事實還只是冰山一角,大批的檔案內容還將會在後續的工作中重見天日。
經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吉林省檔案館藏日本侵華檔案整理研究”已被立為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重大項目。吉林省檔案館也與吉林大學組建40多人的專門研究團隊,對館藏日本侵華檔案進行整理研究。
“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的殺戮是人類歷史上最血腥殘酷的殺戮。檔案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就是要讓後人記住這段苦難的歷史。”吉林省檔案館館長尹懷説,檔案工作者將繼續深入挖掘、研究日軍侵華罪證,承擔起檔案人的歷史責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