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  >   滾動播報  >   正文

《南京大屠殺全紀實》:反思歷史 勿忘國恥

2014年12月12日 11:0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南京大屠殺全紀實》:反思歷史 勿忘國恥

《南京大屠殺全紀實》:反思歷史 勿忘國恥

《南京大屠殺全紀實》:反思歷史 勿忘國恥

  77年前的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日軍殘暴地屠殺了已經放下武器的中國守城官兵和普通市民達30余萬人,在中國人心頭和中華民族史上留下了一段永遠難以癒合的傷痛。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作家何建明推出了近60萬字的報告文學新作《南京大屠殺全紀實》。

  作為向首個國家公祭日的獻禮之作,何建明認為,《南京大屠殺全紀實》擔負著艱巨的社會責任:讓人們勿忘國恥家仇,讓歷史的教訓一代代傳承下去。

  何建明以大氣磅薄的文筆和詳盡的事實,以第一手資料以及諸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震撼著讀者,以犀利的拷問使我們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及其歷史教訓和現實意義。作品已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4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出版重點選題”。

  “知己知彼,百戰不怠。”何建明的寫作,不僅僅是呈現,而有更多對於大屠殺事件背後的反思。

  更關鍵的是要反思戰爭

  何建明表示,這部作品與此前已有的同類題材作品相比,更加注重全面性、客觀性以及對事件本身的分析。在選取素材、設置結構等方面,他努力將南京大屠殺置於歷史和民族的長河中進行觀照,以全球化視野和長遠眼光進行思考和寫作。中國年輕的一代如何看待如“南京大屠殺”的事件,從而如何來樹立正確的愛國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我們需要重視的問題。國家舉行抗戰和“南京大屠殺”的公祭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形式。但還遠遠不夠。一個儀式上的沉默與哀悼,只能在大環境、大氛圍中給人瞬間的感動,只有通過深入的了解、冷靜的思考、潛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從歷史的經驗與教訓中認識個人、國家、時代層面的種種深刻的問題,在一個人內心構築起信仰、堅定主張。

  中國的公祭日遲到了77年。作為施暴者,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殺的第五天就祭奠他們死去的2000多個日本兵,並且每年在廣島舉行公祭儀式。從淞滬大戰到南京大屠殺,中國有50多萬人死於戰爭。何建明感到痛心的是,如果不是釣魚島紛爭,如果不是安倍晉三一次次挑起事端,我們年輕一代還有多少人知道南京曾經發生過如此滅絕人性的大屠殺事件?

  “今天的中國比70多年前強大,軍隊與裝備也強大精良得多,但僅僅有這些還不夠,我們中華民族到底應該從‘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悲劇中吸取些什麼?這是我要寫這本書的目的。”何建明説。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圖書數以百計,資料性的研究成果堆積成山,但有影響的紀實文學作品只有兩部:一部是原南京軍區的作家徐志耕寫的,一部是華裔女記者張純如寫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作品或視角單一,或因資料有限,不能全方位、大視角地深刻揭示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罪行全景。在今天的年輕人心目中,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概念,似乎還基本停留在《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釵》等電影故事上。

  動筆之前,何建明查閱了4000多萬字的歷史檔案,不止了解中日兩國的資料,也了解國際形勢,採訪了南京城那些年長的倖存者和諸多研究專家們,包括日本人寫南京大屠殺的資料和軍方資料。了解越多,他的發現越多。為什麼出現南京大屠殺?抗日戰爭為什麼打了8年?他覺得,告訴讀者南京大屠殺的本來面目是重要的,更關鍵的,是要反思戰爭。

  勿忘國恥

  抗戰期間中國人民所遭受的巨大災難,除了南京大屠殺,還有諸如重慶大轟炸、731細菌部隊惡行等等,對於這些戰爭,我們始終缺乏全面的觀照和反思。相較于蘇俄對戰爭進行的文學表現,中國戰爭文學史亟待對大節點、大事件、大災難予以足夠深廣的文學觀照。何建明説:“我不是戰爭罪行的研究者,但過去的漫漫日子裏,我天天沉浸在浩如煙海的日本侵略中國時所留下的種種罪行的史料和實物之中,我常常有種窒息的感覺,因為它太沉重,太悲慘,它必須讓所有人銘記!”何建明試圖以科學解釋“30萬人”的概念:一個人在絕望的時候所發出的聲音為15000HZ。30萬人若同時發出絕命的怒嚎,産生的巨大震撼力超過8級地震,能將20層高的摩天大樓推倒……

  30萬人的生命!幾十年來,日本人可以用一句輕飄飄的話一筆勾銷,竟然還説是我們在“説謊”,是“中國人自己編出來的南京大屠殺”!當年日軍在血腥大屠殺的同時,對南京嚴密新聞封鎖。先將南京城內的中國新聞傳媒機構破壞殆盡,又切斷了南京與外界的所有電訊聯繫,還嚴禁一切中外人員,包括外國新聞記者進出南京。當時南京成了全世界新聞視野以外的一個被隔絕、被孤立、被封閉的城市。而以戰爭手段殘害了3500多萬中國人的日本,竟然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年後的1982年,突然搞了一場鬧劇,他們的文部省將日本中學教科書中原來一直清楚表述為“侵略中國”的文字改為“進入中國”。此番掩飾其在二戰時犯下纍纍罪行的軍國主義復辟行為,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中,南京大屠殺的日軍最高指揮官松井石根被判絞刑,為其叫屈喊冤者仍不乏其人。他們的過分倡狂和無恥行徑挑起了我們民族的舊傷痛。

  “公祭,必須公祭!這既是對自己死難同胞靈魂的安撫,也是給那些犯罪者的警示。”何建明説,“任何一個有良知和正義感的人,想到在我們美麗古都的城內城外到處血流成河、極盡燒殺姦淫的一幕幕情景時,你不可能無動於衷,你不可能不在胸中燃起怒焰!然而,面對日本侵略者如此野蠻的行徑,面對有可能悲劇重演的未來,我們的民族和我們的人民是否還有應有的警惕,是否準備好了應有的防禦,是否準備好了不再慘遭失敗的應對保障?”在作品的最後,何建明向國人提出了一個個振聾發聵的拷問:我們的民族是否還有血性?我們為何總是容易好了傷疤忘了痛?新一代人應該牢記些什麼……沒有血性的軍隊、沒有血性的民族,是永遠沒有希望的,也是不可能真正走向強盛的;中華民族從來不是好鬥的民族,然而我們不能因為祈求和平而放棄強體硬骨的血性精神。具有血性精神,並非等同培養野蠻,而是包含著堅定、堅韌,勇敢、果斷,視死如歸、勇往直前,捍衛正義等。他認為這些才是自己寫此書的根本所在。

  何建明表示,和平是我們永遠的期待和追求,但戰爭並沒有隨著人類發展而消失。牢記歷史教訓,防止悲劇重演,是我們不能動搖的信仰。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