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

時間:2012-05-10 13:36   來源:紅網

  漫長歲月,長沙先人培育出早、中、晚、粘、糯、秈、粳、長芒、短芒等眾多稻谷品種,據1949年統計,僅瀏陽縣栽培的水稻品種就有149個.長沙地區多在高岸田種早稻,早稻收割後種紅薯、玉米、豆子、高梁、蕎麥等雜糧。低岸下濕田種遲熟品種,如冬粘、重陽粘。早稻多在清明前後下種,所謂“桐子葉馬蹄大,作秧無挂礙。”谷種下泥,一般在田間扎以假人,或懸假鷂,以防鼠雀。第一次扯秧,要點香燭,鳴統放炮,叫開秧田門。插秧,俗名插田、栽禾,有的恭賀曰“栽米樹”。栽禾往往由能手“劈頁”(開頁)——在大田對岸插一桿,下田先栽幾歁,瞄準成線,以此為基準,邊退邊栽,一排四歁,由左至右,叫栽“隨手禾”。到彼岸時,秧苗橫直成線,猶如一頁書,煞是好看,故名劈頁。第二人從右邊依“頁”而栽,叫“削頁”,余此類推,次第排開。若前者被後者超過,則被戲之為“關鴨子”、“鑽布袋”。若中途拐了彎,則被笑為“過洞庭湖”。為搶季節,親友前來幫工,叫“打報工”。栽禾被視為重要的競技活,能手倍受尊敬,稱為栽禾師傅。收割早稻,要稱肉打酒,盛情招待,所謂“栽禾師傅扮禾客”。但早餐忌用肉,以防鐮刀傷手。曬谷,多用篾制曬簟,或將曬谷場糊以稀牛糞,使其光滑無泥沙。谷曬幹後,用風車吹,而無“揚場”的。除水稻外,長沙種植大麥、小麥、蕎麥、高梁、包粟、胡麻(黑芝麻)、白芝麻、油菜、茶葉、蠶桑、苧麻、棉花、黃花菜等農作物的歷史也很悠久。豆類作物,常種蠶豆、豌豆、黃豆、黑豆、紅豆、綠豆、飯豆、泥豆、峨嵋豆、荷包豆等。其中黃豆又分五月黃、六月黃、七月黃、八月黃等。泥豆又名懶豆,是制作瀏陽豆鼓的上等原料。紅薯和煙草是明代引進的,但發展很快,種植面廣,有“一季紅薯半年糧”之稱。

  趕秋節

  傳說在遠古時代(神農取谷種母題神話的另一傳說),苗族先祖神農,派一男一女去東方取谷種,教苗民種植,使人們有五谷食用。所以,湖南花垣縣麻栗場至吉首市矮寨一帶的苗民,每年立秋日到來前,要過趕秋節,把神農派去取谷種的一男一女稱為秋公秋婆,以此紀念神農的恩德。因為農歷立秋日到來之前,水田、旱地作物正在黃熟,由于神農的護佑,豐收已成為定局,因此,趕秋節如同動員會一樣,四面八方的苗民都去趕秋集會舉行對歌、跳鼓、打秋千及其他娛樂活動,紀念神農先祖與秋公秋婆。後來,趕秋節插入英雄美女的愛情傳說,使趕秋節具有禱念神農取谷種偉業和歌頌自由愛情意義的群眾性娛樂節俗活動。近年來,花垣縣麻栗場的趕秋節,每年參加的群眾達七八萬人之多。可見苗民對神農派人取谷種之崇拜。苗族節慶踩花山是境內苗族人民的盛大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初三、初六這幾天舉辦。凡有苗族居住的各縣,這幾天都要立花桿,舉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動。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好時機,也是苗族人民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銀,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桿腳下,吹蘆生、彈響蔑、跳腳架、耍大刀、鬥牛、摔跤、鬥畫眉、爬花桿。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