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黨的十二大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至今,整整 30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如果説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我們一直在探索和試圖給予明確回答的話,那麼,這個肯定的回答: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果要問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那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體系、制度的科學內涵即是答案。黨的十七大報告和胡錦濤同志建黨90週年重要講話,提出和界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體系、制度,標誌著我們一心一意為之奮鬥 30年的作為社會主義的一種新形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形態、理論形態和制度形態清晰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體現著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結合國情世情全面創新了社會主義,是完全自主幹出來的,重新崛起的成型成熟的社會主義一種新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當今世界的深刻變化和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穩了,成為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和全國人民共同開闢的社會主義新道路
能否找到一條適合本國國情而又能發展自己的正確道路,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興亡成敗。歷史已經證明,封閉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幟的邪路,絕不是我們的出路。溫飽問題的解決、小康社會的基本實現,用鐵的事實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變了中華民族、社會主義中國和中國共産黨的面貌。這條道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這條道路,核心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心與兩個基本點是一體,須臾不可偏離、絲毫不可偏廢。基本路線的經驗教訓必須牢記。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放鬆、不折騰,決不等於教條、僵化、固守不完善。越是核心、越是關鍵的東西,就越需要根據新的實踐不斷創新。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已向科學發展的軌道邁進。改革開放這把利劍,已指向深層壁壘攻堅。“四項基本原則”這個命根子,已在強化中不斷創新。這條道路,主線是解放和發展生産力,重點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目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這條道路不僅解決了走什麼路、怎麼走、走的方向和目標的問題,也不僅解決了社會發展的動力、途徑、手段等問題,而是全面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模式,使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道路、發展方略、建設重點、奮鬥目標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科學,進而更加堅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們黨和全國人民共同創新的社會主義新理論
30年全面系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然要形成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新一個概念需要勇氣,創新一個基本原理需要膽量,創新一個理論體系需要膽識,創新一個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更需要魄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以來的 30年,我們圍繞“三大”基本問題,每10年左右取得一次重大理論突破。
第一個十年,鄧小平從改革開放伊始,到黨的十二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命題,到 1992年南方談話。這十年,鄧小平圍繞什麼是和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原創性、原理性的理論創新。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
第二個十年,江澤民同志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到 2000年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2001年建黨80週年重要講話,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十年,江澤民同志在鄧小平理論基礎上,把理論創新的重點聚焦到我們黨怎樣才能領導和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解決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新了黨建理論。
第三個十年,胡錦濤同志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到 2003年提出科學發展觀,到 2007年黨的十七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重大戰略指導思想,到2011年建黨90週年重要講話。這十年,胡錦濤同志解決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問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進一步完善和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發展觀和發展方式的變革。
不僅如此,胡錦濤同志代表全黨整合了改革開放以來,理論創新的“三大”階段性重大成果,提出並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強調這一理論體系,既展現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勃勃生機,又為我們繼續進行理論創新打開了廣闊空間,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理論。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們黨和全國人民共同完善和創建的社會主義新型制度
看清一個社會的形態和認清一個社會的性質,不僅要看其幹了什麼,是怎麼幹的,即其實踐發展道路;也不僅要看其認識到了什麼,説了什麼,即形成了什麼樣的思想理論體系,關鍵要看其是否形成一個完整的制度體系。進一步而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人們,體現和反映社會形態成熟與否,判斷社會性質的標識要從社會制度角度來確認和考量。
制度是實踐的結果,是理性認識的結晶,是實踐和理論創新的最高成就。制度管全局、管長遠,是硬約束,具有穩定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鮮明特色,全面闡明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全貌,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光明前景。
根本制度決定社會性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是我們的根本制度,這個制度從根本上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是社會主義的。從基本政治制度講,我們始終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又根據新的實踐創立了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這些基本政治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彰顯著中國特色,是根本制度在政體上的必然反映,是我國政治建設和民主發展的重大成就。
從基本經濟制度講,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作為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們黨的新發明,是一個新型的經濟制度。
有什麼樣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必然要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一整套可操作、可實施的具體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核心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揮市場作用,也要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我們政治體制的根本要求。文化體制的優勢在於,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社會體制以改善民生為重點,解決好人民的利益問題,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形成和建立這些制度和體制實屬不易,倍加珍惜和必須遵守的事實依據在於:這些制度和體制,一是有利於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有利於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二是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有利於維護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三是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和全國人民必須高舉的偉大旗幟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全面認識一個社會形態,最基本的要從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意識形態角度來分析。經濟基礎的先進與否,要看生産方式,生産方式的優劣是由社會實踐道路決定的。上層建築的先進與否,要看社會制度,社會制度的優劣是由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決定的。意識形態的先進與否,要看思想文化體系,思想文化的優劣是由指導思想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體系、制度的形成既是社會發展的結果,也是社會形態成熟的標識;既是社會穩定的根基,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實踐形態解決了我們走什麼路,如何走,走的方向問題,即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是我們黨和全國人民一道,同甘共苦,不斷改革創新經濟基礎而闖出來的強盛之路。體系,從理論形態解決了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即怎樣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體系,是我們黨和全國人民一道,共同探索,不斷發展創新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所形成的科學共識。制度,從制度形態解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徵,即怎樣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性質。這個制度,是我們黨和全國人民一道,同心共建,不斷完善創新上層建築所形成的科學制度。
道路、體系、制度共同鑄就起來了一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胡錦濤同志強調: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繼續前進,開創工作新局面,贏得事業新勝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旗幟、道路、體系、制度,是我們黨和全國人民共同創建起來的作為社會主義的一種新型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鮮明的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