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網推出的“當代二十四仁義誠敬孝”公益廣告,用剪紙的藝術形式講述二十四位全國道德模範的事跡,給人以教育和啟迪。這一系列公益廣告,帶來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有著心靈的震撼與感動。其中以“孝”為主題的這組作品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百善,孝為先。”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曾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講的就是孝敬老人。漢代時,朝廷在選拔地方官員時,就十分注重“舉孝廉”,以後相沿成習,為歷代人們所推崇。而在現今社會,蘭州一民企在媒體刊發招聘副總經理廣告,條件之一是“孝敬父母”。還有一家公司招聘,面試的第一句問話是:“你給母親洗過腳嗎?”假若一個人對賦予自己生命、哺育自己長大的父母都不知孝敬,我們還怎麼能指望他去愛他人,愛企業?
其實,大凡明事理的人都應當知道,父母親把兒女從小拉扯大,實在很不容易,在身心上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世上幾乎沒有一個父母不關愛自己的孩子,沒有一個孩子不是在父母的精心養育下長大成人的。人老體衰,不能自養,老人的生活給養任務,自然落在了兒女們的肩上。做兒女的能否擔當起這一責任,是直接關乎老年人生存的大事。父母親老了,作為兒女,應該多尊敬他們、體貼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能真正地“老有所養”、“老人有樂”。
當然,有調查顯示,目前,95%的老年人吃、喝、穿、住、用等生活已不用犯愁,但精神需求難以滿足,不少老年人發出“生活改善了,精神空虛了”的感嘆。而筆者也曾聽一位老人説過“孤獨比貧窮更可怕”,這或許也反映了絕大部分老人的心聲。老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更需要親情的撫慰和充實的精神生活。他們的社會活動範圍小,許多人往往深居簡出,時常封閉在家裏邊,很少與社會交往,不與人溝通,因而大都心情抑鬱,惆悵孤寂,行為退縮。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疾病,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孔子在論孝道時曾説:“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説,如果只注重物質的供養,那和養狗養馬有什麼區別。而現今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更是早已明文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人的特殊需要。”因而,在當下,“每月給父母一點錢一點東西”等的孝順,只是對“孝順”的曲解。兒女們如果對父母沒有感情的交流和精神的慰藉,即使錢再多,東西再豐厚,也顯得薄情寡義,也不能算完全盡到了贍養老人的責任。
筆者以為,做子女的,不僅要給老人物質上的贍養,更要注意轉變“養老”觀念,注重對老人精神上的贍養。子女要多抽點時間“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聊聊,也讓他們嘮叨嘮叨心中的鬱悶和孤獨之感。在外面生活和工作的子女,應該與老人經常保持電話聯繫,或者寫信、發電子郵件等。總之,作為子女,應盡可能多地從老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承擔起照顧老人、關愛老人的責任和義務。(羅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