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期間,鄧小平、卓琳夫婦與長女鄧林、長子鄧樸方合影
2009年7月29日12時30分,卓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和鄧小平一樣,卓琳也留下了這樣的遺願:遺體和角膜捐獻出來,骨灰撒入大海。她要在大海深處,和鄧小平重逢。
70年前那個秋天,35歲的鄧小平和23歲的卓琳在延安相識。這兩個家庭背景不同的人的生命,開始聯係在一起。在此後的58年間,他們輾轉于全國各地,經歷炮火洗禮,飽嘗境遇沉浮,但始終陪伴在彼此身邊。鄧小平去世後,卓琳帶著對丈夫的眷戀,又獨自生活了12年。她離去時,和丈夫一樣也是93歲。
陜北窯洞
1939年9月初的一個傍晚,延安楊家嶺,毛澤東的黃土窯洞前,時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的鄧小平,結束6年的單身生活,和剛來延安不久的北京大學物理係學生卓琳結婚。
在此之前,卓琳曾兩次拒絕鄧小平的求婚。她生前曾回憶說:“他(鄧小平)是從前方回來的,和鄧發住在一個窯洞里頭。我是在公安部工作,他們經常到公安部來……他大概在那個時候就對我有意了,我不知道。他就找跟我一塊兒到延安的女朋友,讓一個女朋友來跟我談,說他想跟我結婚,問我同不同意。那個女朋友和我談了兩次,我不願意。”
當時延安的男性多是工農幹部,卓琳不敢同這些人談情說愛。“我不是看不起他們,而是怕他們沒有知識,跟他們說不到一塊兒。”後來,鄧小平兩次主動找上門來。卓琳聽了他的有關情況和理想後,覺得他還不錯,是個知識分子。“我想,反正早晚都得結婚,那個時候自己已經23歲了。我說算了吧,湊合吧。”
太行山溝坎
婚後不久,卓琳跟隨鄧小平一同趕回抗日前線太行山。鄧小平回到設在遼縣(今左權縣)西河頭村的一二九師師部。卓琳則留在麻田八路軍總部,擔任婦女訓練班隊長。那段時間,只有鄧小平到八路軍總部開會時,夫妻倆才能見上一面。卓琳非常想念丈夫。一次,她問鄧小平:“你回去以後可以給我寫信嗎?”鄧小平反問:“寫什麼呀?”卓琳說:“就寫寫你每天都幹了什麼,還有寫寫……”卓琳的話還沒說完,小平就痛快地答道:“要得!我讓秘書寫個底稿,印上十幾份,每月寄給你一份。”聽到鄧小平這樣回答,卓琳只好說:“那還是算了吧。”
婚後一年,組織上終于批準了卓琳的請求,同意她到一二九師師部秘書科工作。為了能和丈夫在一起,卓琳並不怕危險和艱苦。
兩人在一起生活後,快言快語的卓琳慢慢適應了鄧小平的沉默寡言,也想出了協調兩人性格差異的好辦法。卓琳意識到,讓鄧小平這樣一個老幹部說家長里短的親熱話,肯定不行,他也說不出什麼。一天,她對鄧小平說:“你的性格是不愛說話,我的性格是愛說話。現在我又不能隨便跟別人說話。說錯了,影響不好。所以我只有跟你說了。我把我的想法說出來,你一定要聽下去。我說錯了,你可以批評,我來改。但不能不讓我說話。”鄧小平的回答還是非常簡單:“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