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幫同事雨中推車,我想不到朝陽路成了澤國大水沒膝;不是看到新聞,我想不到一場大雨竟會帶走37條生命。
不止我,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想不到。
雨停了,我問網友:北京距離世界城市還有多遠?
網友答:一條下水道的長度。
下水道,又是下水道。這些年,一到大雨的夏天,我們總要討論下水道。這條本應很寬卻實在偏窄的“地下良心”,一次次成為公共話題——
多方支招,幾方表態,一番熱議,然後呢?在日復一日的寧靜中,我們把它忘得一乾二淨,一直到次年下大雨,我們又把舊話重提。週而复始,何日為終?
“沒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沒有一流的城市。”雨夜裏,這條廣為流傳的微博背後,藏著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沒有一流的下水道”?
歷史的欠賬。這是最常見的解釋。“上世紀,向乾燥國家蘇聯學習,制定的標準很低。”多低?最初,“按0.5年甚至0.3年一遇的標準設計”,即一年淹兩次到三次。現在,“1至3年一遇”,只天安門廣場和奧林匹克公園附近排水管線按“5年一遇”的標準。當這些標準遇到“61年一遇”的豪雨,一切現了原形。
發展不願“向下看”。不短的時間裏,在地面上,我們突飛猛進高樓疊起;而在地下,排水等地下設施的發展相對滯後。“重地上、輕地下”,排水系統建設遠遠落後城市發展速度。早有專家指出,“城市在地上、地下的資金投入,應該達到一比一”。但,誰願意投入費時費力又毫不光鮮不顯政績的“地下黑盒子”?
頂層設計的缺位。地下空間在城市快速發展中被不斷佔領,它們“被市政、排水、環保、電力、通訊等不同部門管轄,沒有一個統一協調機構統一規劃、建設”。所以,你會看到,今年挖路埋下這種管道,明年又重新挖開鋪設那種線路。改建排水管網,需要頂層設計,需要看到全局,看到長遠。
此外,城市內澇防治方面長期無法可依,誰應為之擔責,模糊不清。專家建議,國家應儘快制定《城市防洪法》,圍繞城市內澇預防、規劃以及政府責任,進行全方位的立法。
前瞻性不夠、規劃設計有缺陷、技術人才缺乏、發展理念滯後、頂層設計缺位不捨得投入……太多“欠賬”加在一起,要想填平,是一個系統工程,絕非朝夕之工。
無可否認,北京一直在努力改造排水管網。今年2月,《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水資源保護及利用規劃》公佈,明確到2015年,將建成89個地下蓄水池,解決下凹式立交橋排水問題。2015年並不遙遠,3年後,我們還會再討論下水道嗎?
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正 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