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伴隨著3週年日子的臨近,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基本完成。本報今起開設“親歷 重生”專欄,以口述實錄的形式,回訪參與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的基層幹部、建設者、援建者、志願者等各方面典型人物,通過他們親身經歷的故事和感受,及個人命運的變遷來反映災區翻天覆地的變化。敬請垂注。
在2008年“5 12”汶川特大地震即將迎來三週年之際,我的心情尤為激動。
我出生在農村一個貧苦家庭,父母早年行善好施的“表率”作用對我影響至深,而這正是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我能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救援的最直接動力。
當時,我率領自己公司的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機械抵達四川災區,在第一時間從倒塌廢墟中救出131人。其中,僅我個人採用“千斤頂”等土辦法就救出13人,並親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期間,我帶去的大型機械設備和操作手還參與打通了直達北川舊縣城的救援公路和被稱為“生命通道”的成汶公路;在震中映秀鎮推出便於救援直升機降落的停機坪……投入現場救援的大型機械設備前後僅燒油花費就近千萬元。
這是我有生以來從未見過的大災難,一種強烈責任感促使我主動參與救援的同時,還努力在災後安撫人心、重建家園中積極作貢獻。3年來,我無數次重返汶川地震災區,先後向災區群眾捐助現金2300萬元,捐贈教育電腦2000多臺、收音機2.5台、電風扇1000多臺、帳篷1000余頂、大米140多噸,還有2000多件棉大衣、500多床棉被、1000多箱速食麵和500多噸礦泉水。
大規模救災結束後,我還將救援時帶去的所有大型機械設備留給了災區,並出資400萬元,請藝術家雕刻了每塊重達15噸、高2.9米、寬2.1米、厚0.65米的“5 12”紀念石碑,共計11塊,最後由福建廈門分別運到四川北川、漢旺、汶川等地震重災區。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不久,我以江蘇黃埔集團名義,投資1億元,建起了“江蘇防震減災培訓中心”,直接面向全國免費為民兵預備役、青少年、大中小學生開展防震減災培訓活動,並不定期邀請全國知名防震減災專家教授前來授課。
三年來,我親眼目睹和見證了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如潮大愛,這更加激發了我為黨和政府分擔重任的決心。我歷來都認為:“一個人活在世上能為更多的人帶來幸福和快樂,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至今,我向社會捐贈款物累計已達14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