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企在“渝”這十年: “在重慶,追夢築夢圓夢”
本報首席記者 周尤 實習生 徐梓潔
近年來,重慶與臺灣的經貿交流合作正不斷加強。
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累計批準臺資企業2002家,累計合同臺資304.15億美元,累計實際利用臺資79.58億美元。其中,投資額1000萬美元以上企業221家。過去10年,重慶與臺灣貿易額增長超過6倍。
2018年,重慶市發布實施58條惠臺措施,內容涉及經濟交流合作、社會文化交流合作和臺灣同胞在渝學習實習、就業創業、居住生活等5個方面,積極給予臺資企業在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與重慶企業同等待遇。近年來,隨著重慶對外開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渝臺資企業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為重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近日,在“大陸臺企這十年”主題採訪中,重慶日報記者走進永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百吉集團、重慶理想液化石油氣實業有限公司3家在渝臺資企業,傾聽他們10年來在渝發展的故事。
扎根
1977年在臺灣成立臺灣百吉集團後,1989年,李文勳只身來到重慶考察,面對當時經濟仍顯落後的重慶,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重慶投資!
在朋友眼中,李文勳是放著沿海市場的大把機會不要,到偏遠的西南地區“自討苦吃”。但李文勳看中的恰恰是重慶潛在的廣闊發展前景。
這一年,他成立了重慶百吉廚房用具有限公司,率先引入全自動大流量熱水器。“百吉”成為臺資入渝的第一個生產型企業,李文勳成為第一個入渝投資生產型企業的臺灣商人。
採訪中,百吉家居(重慶)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彭健嘉無限感慨:“來重慶30多年,百吉可以說是重慶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更是受益者。2012年到2022年這十年間,重慶有了中歐班列(渝新歐),又融入一帶一路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企業享受到許多政策紅利。搭上了重慶高速發展的列車,百吉從生產單一的燃氣灶具,如今已發展到多功能廚電、全屋定制等家居全產業鏈。”
惠臺政策中,允許臺資企業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能源、交通、水利、環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
永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抓住這一機遇,參與了重慶大劇院、千廝門大橋、雙碑大橋、環球金融中心等重慶大型工程建設,承建橋梁20座,共同參與工程建設1.5萬千米。
“公司的成長和這座城市的成長是彼此陪伴的。”永固集團公司營運長林皇智介紹,1999年永固集團成立,在重慶先後成立了5家子公司,擁有5個大型的混凝土攪拌站和1個粉磨站。永固集團見證了重慶的發展,重慶也為企業發展帶來廣闊的前景。
重慶理想液化石油氣實業有限公司創始人黃錦勳背井離鄉,帶著液化氣技術到重慶創業時,也是看中了重慶廣闊的市場前景。在重慶扎根後,黃錦勳又將親人都帶到了重慶。如今兒子已在重慶結婚、生子,成為推動兩岸交往的第二代人。
壯大
在重慶頒布的惠臺政策中,有許多和科技創新相關的內容。
如“支持臺灣同胞來重慶投資設立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企業並設立區域總部和研發設計中心,在投資、稅收等方面與重慶企業享受同等支持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臺資企業依法享受高新技術企業和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這些惠臺政策,為臺企進行技術研發和轉型升級提供了政策支持。
近年來,永固集團致力于多種新型混凝土的研究,據林皇智介紹,目前的研究重點就是石墨烯混凝土。“公司與重慶工商大學進行了技術合作,探索石墨烯在混凝土中的均勻分布,使混凝土的抗壓能力更強。”除了混凝土材料,目前永固集團還有器械研究等60多個研發項目正在進行中,已有兩項專利通過審核,5項專利正在審核中。近年來,在重慶58條惠臺措施等政策支持下,公司的研發費用佔到營業額的30%。
不僅是永固集團,重慶理想液化石油氣實業有限公司旗下的年代廚衛也在惠臺政策的“加持”下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智能化研發投入達到了總投入的20%。
橋梁
“我們在川渝地區經銷商超500家,近十年來,除去淘汰、關閉的門店,年代廚衛在重慶的門店數量增長了約40%。”黃錦勳說,如今更多的銷售工作由兒子負責,自己則有了一個更重要的身份,兩地企業合作的推動者。
不少臺企來重慶考察,黃錦勳都會傾力支持,“我這半個重慶人已經成為一名合格的重慶導遊了,希望能讓來渝參觀考察的臺資企業充分了解重慶,選擇重慶,留在重慶。”
2020年,永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國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首家在中國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在渝臺企。林皇智說,公司選擇回臺灣上市,是因為現今沒有一家重慶的臺企在臺灣上市,他希望通過此舉,能讓更多臺灣企業看到公司在大陸的良好發展態勢。
百吉集團也在重慶成立了海峽兩岸雙創基地,為兩岸青年搭建交流平臺,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融合發展,讓臺青扮演好“橋梁紐帶”,帶動更多臺青到大陸來發展,一起共享難得的機遇。
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1—6月,重慶與臺灣貿易額為350.8億元,在疫情影響和兩岸嚴峻復雜形勢下,仍同比增長7%;其中,出口65.3億元,同比增長47.5%;進口285.5億元,同比增長0.7%。
“目前,臺灣地區是我市第六大貿易夥伴。充分體現了渝臺經貿的深度融合。”市委臺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