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記者手記:溯源紅色足跡 感悟偉大時代

2021-06-15 14:27: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5月30日到6月8日,我們參加了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主辦的“在這里讀懂初心使命——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湖南站、貴州站)網絡主題採訪活動。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湖南與貴州有著極為豐富的紅色資源,承載了許多革命事跡,在建黨百年之際,我們跟隨採訪團去追尋革命先烈的足跡,感受革命老區的新變化既是我們的工作職責和使命,也是一次找尋初心、接受洗禮和傳承精神的過程,更是一次十分難得的鍛煉機會。

  尋訪初心傳承紅色基因

  紅色文化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重要精神紐帶。烽火歲月,革命老區和老區人民為革命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記者跟隨採訪團的腳步走進中共韶山特別支部歷史陳列館,感受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風范;走進炎陵紅軍標語博物館,重溫紅色故事;在遵義會議會址參觀,感悟革命傳統精神,憶崢嶸歲月,聚奮進力量……

  “母親,我真的是不忠不孝、忘恩負義嗎?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順大多數痛苦的人類,忠實的去為他們努力……”在貴州甕安縣的猴場會議紀念館,記者現場聆聽“紅色特工”冷少農長孫冷啟中誦讀烈士家書。

  在湖南韶山毛澤東銅像廣場,記者看見排隊獻花的人絡繹不絕,銅像周圍已堆滿黃色花籃。為讓孩子們充分接受教育,不少學校來韶山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成為韶山一道獨特的風景。記者在現場感慨,信仰之火熊熊不息,紅色基因融入血脈,新時代的英雄史詩也必將由新時代青年完成接力書寫。

  在革命老區,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每一次對英雄的緬懷,都是精神的洗禮;每一次對紅色故事的回眸,都是信念的傳承,這也正是新時代的價值追求。

  感受紅色熱土崛起的力量

  生生不息的紅色精神為革命老區發展注入新動能,致富故事輪番上演,紅土地日新月異。我們歷時十天的採訪之行,也是一場書寫奮鬥之旅。

  在湖南,細細梳理革命老區的企業,一根主線清晰起來——“牽手”5G“解放”鋼鐵工人,記者從華菱湘鋼看到鋼鐵行業新變;了解楚天科技用自動化、智能化為中國制藥裝備贏得世界尊敬;實地探訪突破“卡脖子”技術,實現了從依賴進口、替代進口到出口海外的鐵建重工……

  在貴州,電商創業、產業扶貧、紅色旅遊、生態旅遊讓革命老區煥發生機——記者探訪甕安三名退伍老兵的千畝桃園,聆聽脫貧致富故事;在印江縣木黃鎮鳳儀食用菌產業園,領略到小菌棒釋放出的產業扶貧大能量;走進遵義花茂村,觀摩“美麗鄉村”建設,感受最美“鄉愁”;走進印江縣朗溪鎮石漠化產業園,見證了石頭山上書寫的綠色奇跡……

  把紅色故事講精彩

  時間跨度短,質量要求高,而且還要與各大媒體同場“競技”,如何把紅色故事講精彩,為此,我們做到——

  做足採訪準備。在深入基層前,做足功課,閱讀學習人民日報近幾年關于湖南和貴州兩省的相關報道文章,仔細體會湘江大地和貴州兒女不斷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精氣神”,多方搜集採訪素材,力爭對所採訪的對象有更全面的了解,為此次深入採訪、傾心寫作打牢基礎。

  恪守報道原則。在報道中我們恪守以下報道原則:精準,所有材料必須是採訪對象的親身經歷或經過多方核實;風格,始終保持內容定力,用主流價值引領輿論;形式,運用新媒體,通過文字與視頻相結合,呈現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

  發揚連續作戰工作作風。為了能寫出高質量的新聞稿件,我們採訪搜集查閱的資料文檔都超過一萬字,拍照片、錄視頻到手機存儲“告急”。在湖南,有一天連續跑了九個點,回到賓館已經晚上11點,我們仍然熬夜寫稿;同樣,在貴州,我們戰勝炎炎烈日,克服暈車和山區乘車的顛簸勞累,當天回到賓館依然按時向單位回稿。

  用心講好普通人的故事。10天來,我們頂著酷暑,起早貪黑,堅持用心、用情、用功做好報道採訪,“下車採訪,上車寫稿”成為工作常態。我們充分發揮人民網一線採訪隊伍的原創優勢,積極主動深入一線,從城市到鄉鎮,從工廠到社區,聚焦報道主題,精心採訪寫作,用可視化呈現、互動化表達、個性化傳播,力爭使新聞報道有聲有色、出新出彩,全方位、全媒體展示革命老區的光輝歷史和老區發展新成效。

  短短的幾天採訪,我們不足以觀察到湖南和貴州的全貌,但仍然可以管中窺豹。從這里我們看到“湖南伢子”“貴州誻兒”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以忠誠和擔當書寫傳奇;更看到了革命老區各項事業在不斷改革創新中發生的喜人變化以及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不斷提升。

  追尋紅色足跡,感悟初心使命,這次採訪讓我們更加堅定了紅色信念,歷練了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為今後同類報道做了高起點的政治、理論和業務準備。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