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你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嗎?最早的清明節,其實與掃墓無關

2021-03-31 13:54:00
來源:有畫說藝術
字號

  馬上就到清明節了,大家是不是都已經安排好時間回去掃墓祭祀了呢?清明節這個節目的重要性,恐怕一點也不亞于春節端午這樣的大節日。

  而且這個節日,是所有節日當中氣氛最為莊重嚴肅的一個,其他的節日大家都會相互說“節日快樂”,但是清明節卻絕對不會。

  清明

  杜牧的詩里面很好地形容了人們過清明節的心情——路上行人欲斷魂,在這一天大家的心情都是“欲斷魂”了,所以這個節日總是讓人有種傷感而凝重的感覺。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節氣,在農村也有以“清明”這個節氣為標桿,播種各種農作物的風俗習慣,那有一句諺語是這麼說的“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就是說到清明這個節氣前後,氣溫開始升高,那麼就要開始“春種一粒粟”,到時候才能“秋收萬顆子”。

  清明

  除開這些呢,我們還有在“清明節”去掃墓的習俗,來表達對已逝親人的尊重與追思之情。

  清明節的傳統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那你知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過清明節嗎?

  清明節習俗的來歷,有個故事。春秋時期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人,叫重耳,也就是晉國的國君晉文公,重耳在當上國君之前,曾經因為皇位繼承的問題,被迫流亡逃命,只有幾個忠心于他的親信跟在身邊。

  重耳

  重耳四處逃亡的生涯當然很難熬,經常是饑不果腹差點餓死,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其中有一位跟隨的臣子就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之後喂給重耳才讓他活了下來。

  這個割肉救主的臣子就是介子推。後來重耳當上國君之後,成為了名列春秋五霸的晉文公,重耳就想到了當年割肉救自己的介子推,想要對他進行封賞,但是沒想到這個時候,介子推不但三番五次謝絕了國君的賞賜,還幹脆隱居到一座大山之中,不願出世。

  介子推

  晉文公也是個比較固執的人,你不要我的賞賜,那我就一定要報這個恩才行,為了逼介子推出來,他想了個餿主意:放火燒山,這樣你介子推就不得不出來了吧?

  但是沒想到,這把火一放,反而活活把介子推給燒死在一棵柳樹下,晉文公十分後悔,從此以後每年都去這里祭奠介子推,結果發現當初那棵已經被燒枯的柳樹竟然又發出了新芽。

  清明

  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晉文公就給這棵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昭告天下,把介子推去世的這天定為寒食節,意思就是不允許生火做飯,只能吃冷食,因為介子推是因火而亡,而寒食節之後的第二天,就叫清明節,用于紀念介子推。

  所以,為什麼要過清明節呢,就是因為最開始的時候是晉文公強制性的命令,最早的清明節,其實與掃墓無關,只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但是慢慢地,人們就把祭祀緬懷的對象擴大到了已逝的親人和先祖,這才有了清明掃墓祭祖的習俗,所以又叫做祭祖節,此後人們就都是自發自願地在這一天掃墓祭祖追思先人。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