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用制度保障“老有所依” 讓養老照護更有溫度

2025-10-28 13:33: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民生一件事,今天我們來關注認知障礙老年人的照護。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億,其中輕度、中度認知障礙老年人以及老年認知症患者數量在持續增長,對于這些老人的照護需求同樣也在擴大。市場監管總局10月5日發布並實施《養老機構認知障礙老年人照護指南》國家標準,為照護這些老人提供標準化操作指導。一起來了解一下。
  《養老機構認知障礙老年人照護指南》國家標準由市場監管總局、民政部組織研制,對養老機構來講,標準提供了一本詳盡的“標準化操作手冊”。在過去,各家養老機構對認知障礙照護的理解和操作水平參差不齊。這份標準明確了養老機構向存在認知障礙的老年人提供服務時應遵循的原則,從服務保障、服務內容、風險管理到人員配置都給出了明確指引。
  在照護體係方面,機構打破圍牆,將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形成涵蓋“科普教育、篩查評估、早期幹預、機構照護、社區延伸、家屬支持”的全鏈條認知障礙照護服務體係,推動全社會形成開放、協同的養老生態係統,讓老人無論在何處都能獲得連續、完整的照護支持。
  支持老人“自己來” 多專業組隊服務
  過去,一些養老機構醫療、護理、康復、心理等服務不連貫、不協同。如何改變這一狀況?新標準也作出了要求。《養老機構認知障礙老年人照護指南》要求養老機構不僅要關注長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更要尊重其心理、社會交往和精神層面的需求,支持他們的自立和參與。
  在照護原則方面,標準強調尊重理解、整合照護、自立支援、環境友好、安全防護等原則。其中,“自立支援”和“整合照護”是兩大核心亮點,它代表了照護理念的根本性轉變。
  傳統的照護容易走向“包辦一切”,代替他做,這反而會加速老人功能的衰退,剝奪他們的自主感和生活尊嚴。而此次國標中強調的“自立支援”原則,就是在照護中要善于發現並利用老人現存的能力,支持他在安全的范圍內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不僅能延緩功能退化,更重要的是維護了長者的尊嚴和自主性。
  而標準中的“整合照護”原則要解決的是過去服務“碎片化”的問題。改變過去一些養老機構醫療、護理、康復、心理等服務不連貫、不協同的狀況。標準要求養老機構以老人為圓心,構建一個多專業協同,由醫生、護士、康復師、社工、營養師等組成的照護團隊,實現“醫、養、康、護、社”一體化服務,為老人提供連續、無縫的全程化支持。
  明確路徑 非藥物幹預讓照護更有溫度
  《養老機構認知障礙老年人照護指南》國家標準首次係統性地將“精神行為症狀幹預”作為核心服務內容,並給出了非藥物幹預優先的明確路徑,將這些行為看作是老人內心需求的表達方式。相關專家表示,應對認知障礙老人遊走行為的時候,可能不會像以前就是單純用門禁困住他或者是限制他的活動。標準里面關于精神行為症狀的指引下,可能首先帶他上廁所,或者給他喝點水,或者給他吃一點點心,再看他是不是有一些情緒上的問題。
  通過非藥物幹預,能有效安撫老人的情緒,減少痛苦體驗和對抗性行為,不僅能顯著降低精神類藥物的使用,減少副作用,更能讓長者處于一個更平靜、舒適的狀態,從根本上提升了他們的生命質量。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