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新在哪兒?
2025-10-27 13:16: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做了十多年中式服裝,設計師杜若渝發現,自己所在的行業突然“火”了——顧客群體逐漸從最初的文藝從業者擴展至各行各業,許多同行也紛紛加入“新中式”服飾賽道。
和許多設計師的經歷相似,杜若渝曾因為買不到心儀的中式服裝,創辦了自己的服裝品牌。現在,她不僅能買到各式各樣的“新中式”服裝,還能在日常消費中,選擇“新中式”家居、香薰、文旅等各類產品……
“‘新中式’,其實是一種自發‘生長’出來的審美風格。”在杜若渝看來,這場以“新”為名的文化實踐,是當代年輕人“用腳投票”的消費選擇,也是傳統文化逐漸內化于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一次見證。
1.衣食住行皆可“新中式”
在不少旅遊景區,常常可以見到身著斜襟、立領、盤扣等中式元素服裝的年輕人,融入古色古香的環境中。近年來,從中式服裝受到年輕人喜愛,到故宮文創“出圈”,再到《黑神話:悟空》走紅全球……“新中式”美學已逐漸成為一個現象級的文化符號,可謂“萬物皆可‘新中式’”。
何為“新中式”?
“‘新中式’並非簡單地復古,而是立足于當代社會,以現代人的審美和生活方式為基點,重新解讀、演繹和創新傳統文化。”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宋時磊認為,“新中式”旨在創造出既具中國傳統文化神韻,又符合時代精神和現代生活需求的文化表達方式。
“以前,我會覺得漢服、唐裝這些傳統服飾過于隆重,但現在的‘新中式’服飾越來越日常和時尚了。平常上班穿件改良版的立領襯衫,再配上牛仔褲,時尚又舒服。”林安是“新中式”服飾的愛好者,她發現,服裝設計師們正用更簡約、現代的手法重新詮釋中國傳統元素,這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樂于穿著“新中式”服飾。
“‘新中式’兼具傳統風格和設計感,融合了中式元素和時尚潮流,其實是中式傳統美學的現代化,但又超越了單純的美學范疇,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吳舫敏銳察覺到,這場主要由年輕群體推動的文化實踐,正在重塑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圖景。
早上打八段錦,白天喝養生茶,晚上泡腳……社交平臺上,不少年輕人“曬”出了自己的“新中式”養生生活方式。在他們看來,“新中式”養生不僅融合了傳統中華醫藥養生文化,還結合了現代健康科學理念,是一種既療愈心靈、又適應當代人生活節奏的健康生活方式。
新華社等聯合發布的《Z世代健康說:新中式新生活》顯示,某平臺上關注健康養生內容的人群中,近80%為“Z世代”。在這場由“Z世代”掀起的生活浪潮中,“新中式”早已不僅僅是一件衣服、一杯飲品,而是年輕人表達態度、分享生活的載體。
故宮以東,中醫藥老字號長春堂孵化的子品牌茶飲店門庭若市。它將傳統中醫藥理論與現代茶飲文化相結合,根據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推出不同口味的茶飲。顧客們舉著古韻十足的草本茶,以紅磚牆為背景拍照打卡——古老漢方“潮”成了年輕人的社交貨幣。
“不久前興起的‘圍爐煮茶’熱,也是‘新中式’融入大眾日常生活的生動表現。”近年來,宋時磊一直關注與“新中式”相關的各種新生事物,他認為,“新中式”個性化、多樣化的特質,恰好契合了年輕一代自我表達和文化認同的需求,這既承襲了傳統文化的內核,又讓傳統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2.年輕人為何愛上“新中式”
“中式美學從來都不缺乏愛好者。”吳舫舉例,中式紅木家具在家具市場一直賣得很好,只是當時的消費群體可能主要以中老年群體為主,“現在,‘新中式’成為一種美學或者生活方式,主要是因為中式美學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打動了年輕群體,因此有了更加廣泛的受眾。”
實際上,“新中式”並非傳統文化熱的第一股浪潮。早在2018年的“國潮熱”中,以故宮文創、中國李寧等為代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品牌便已走紅。同樣是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融,“新中式”與“國潮”有何不同?
在宋時磊看來,“新中式”更像是一種根植于文化和設計的理念,力求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意境,將傳統文化融入當代人的衣食住行,借此提升整體文化品位和認同感;而“國潮”則更像是一種以消費為驅動力的文化潮流,側重于將傳統元素快速地融入現代時尚,以吸引年輕消費者。“當然,隨著二者的發展和相互影響,它們的界限逐漸模糊,相互借鑒和融合。”宋時磊說。
“更為重要的是,中式美學有很好的符號基礎。”吳舫進一步解釋,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各個民族各個歷史時期都有非常豐富的美學資源,它們為“新中式”審美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文化基礎。
博物館作為承載歷史與文化的殿堂,自然成為承接這股“新中式”熱潮的重要載體。人們去故宮博物院感受古代藝術珍品,到上海博物館領略青銅器文化的輝煌成就,在蘇州博物館欣賞現代建築與傳統園林的巧妙融合……據國家文物局統計,2025年10月1日至8日,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近8630萬人次。
再看今年端午假期,去佛山看龍舟漂移、吃龍舟飯,去嘉興包粽子、做香囊成為社交網絡上的熱點話題。旅遊平臺數據顯示,與去年相比,端午民俗體驗遊的搜索熱詞同比增長50%。這種對于傳統節日的深度體驗,正成為一種新時尚。
博主“春雨夢遊記”在體驗了一場“新中式”旅遊後感慨:“我們看到千百年前的人們是如何熱烈盡興地活著,他們舞蹈、唱曲、打鐵花,奔走在各自的命運里,燈火可親,日子滾燙。撥開千年迷霧,原來我們想要的始終是同一種生活……”
宋時磊認為,無論是博物館熱,還是“新中式”旅遊的流行,都意味著當下青年群體對標準化、同質化有所思考,對單一審美產生了疲勞,“他們渴望更具個性、更有本土特色和文化底蘊的生活方式,這就催生出多樣化的美學流行趨勢,‘新中式’正是其中之一”。
3.“新中式”有持久的生命力
“新中式”一次次掀起“破圈”熱潮,質疑也隨之而來——它會像許多網紅事物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嗎?
放眼市場,似曾相識的盤扣馬甲、千篇一律的馬面裙、隨意堆砌的傳統服飾元素……有部分消費者直言,缺乏創新的“新中式”服裝,看多了難免讓人審美疲勞。
杜若渝對此卻十分坦然。她認為,這是“新中式”服飾發展的一個必經過程。當一種風格突然大火,商家們難免蜂擁而上。但她相信,消費者的反饋會促使市場逐漸回歸理性,從粗放式走向精細化發展。
“‘新中式’,還會不斷生長。”杜若渝十分篤定,“我們共同活在這個時代,我們也在共同地創造這個時代。當我們不斷向內體會傳統文化,向外思考周邊世界,新的創造會自然生發。”杜若渝說。
吳舫也認為,“新中式”的生命力在于它是發展和變化的,“當消費者穿著傳統服飾遊園、拍照,在社交媒體分享他們的體驗和感受,這種行為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產品的設計。正是這種動態的過程,塑造了‘新中式’的消費美學,形成了一種參與式的文化體驗”。
如何平衡守正與創新的關係,是圍繞“新中式”的另一個熱點話題。以“爆款”民族舞劇《紅樓夢》為例,創作團隊並沒有完全沿襲經典,在呈現惜春作畫、劉姥姥逛大觀園、黛玉焚稿等經典場面之外,還創造性地加入了十二釵合體的新場面。在全劇臨近尾聲的一幕中,一片白茫茫的花海中,十二釵褪去戲服與首飾,身著純色長裙,站在椅子上翩翩起舞。
這一創新表達引發了觀眾兩極分化的評價。有人批評其現代舞風格過于割裂,撐不起《紅樓夢》的底蘊;也有人讚賞它沒有囿于原著,將隱晦的悲劇性推向極致。
“新中式”創新的“度”,究竟應該如何把握?吳舫認為,中式美學是所有中國人共同的文化資源,對于什麼是中式美學,傳統文化中什麼是美的,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解,也都可以參與創作。這種共同創作帶來的變化與發展,正是“新中式”的魅力所在。
現代科技的助力也是傳統文化推陳出新的重要方式。2024年,《黑神話:悟空》成為遊戲領域的現象級產品。對此,主創團隊坦言,這款遊戲的成功得益于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強勁賦能,也得益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滋養。
“新中式”的“新”,是更新,也是創新;是溫故知新,也是吐故納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自身文化根源的追尋和認同感都是人類普遍的情感需求,‘新中式’恰好滿足了這一點。”宋時磊認為,不該簡單地將“新中式”等同于一般流行趨勢,“它深深扎根于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它的流行,恰恰證明了那些穿越千年的文化基因,始終保有與每個時代對話的能力。”
或許,這就是“新中式”新在哪兒的答案——傳統文化元素不再是被敬而遠之的遺產,而是成為流動的、生長的、與每個人呼吸相通的當下。
[責任編輯:黃曉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