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這五年,民生藍圖變成幸福實景

2025-10-20 14:06: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五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一瞬,卻足以讓民生福祉發生看得見的巨變。“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那些關乎億萬民眾生活的目標,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沉甸甸的承諾。這五年,我國著力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無論是醫療、教育還是我們的居住環境都在持續提升,讓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了七項民生指標,在20項主要指標中佔比超過三分之一,是歷次五年規劃中最高的。五年過去,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體係、社會保障體係、醫療衛生體係,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收入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讓衛生健康體係更加完善,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3.2人,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這組關鍵指標,一頭連著醫療資源供給,一頭連著群眾健康質量。
  實際完成情況如何呢?根據2024年末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已提升至3.61人,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9歲,雙雙提前達標。其中,人均預期壽命不僅超額完成提高1歲的要求,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歲。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研究員王秀峰:“預期壽命這個指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反映整體綜合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從國際規律來看,當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5歲以上的時候,增長就會非常緩慢。但是我們在這個階段依然年均超過了0.25歲,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從國際上看,在G20國家中我們排第10位,從國內省份來看,現在有8個省份都超過了80歲。”
  人均預期壽命的提升離不開醫療體係建設的發展,而在醫療體係建設中,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代表醫療服務能力的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我國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從2020年的2.9人增加到了2024年的3.61人,這個數字的變化意味著什麼呢?
  王秀峰:“執業(助理)醫師數跟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OECD)比,比較接近它的平均水平是大概3.74人左右。從服務能力來講,我們有非常重要的隊伍支撐,這個隊伍的結構質量也有非常好的提升。”
  有了更多醫生這個“硬家底”,更要讓大家實實在在享受到好處。“十四五”規劃綱要強調,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解決民眾在家門口看好病的難題。說到底,就是要讓這些新增的醫療力量,真正變成咱們身邊的健康保障,而看病越來越便利,也是這五年來很多人的親身感受。這樣的便利是如何實現的呢?
  一大早,沈陽市法庫縣路房申村的村民董桂艷就打電話給自己簽約的家庭醫生,最近她持續咳嗽胸悶發燒,家庭醫生上門看診後建議她去鎮醫院照個X光片。在鎮醫院做完檢查後,她的檢查結果實時上傳到了縣域醫共體的影像中心,醫生立即就為她出具了診斷報告。
  一方面,我們建立了覆蓋城鄉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讓基層醫療機構有能力、有資源為居民提供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同時,大力發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把健康守門人送到了民眾身邊。
  王秀峰:“現在90%以上的居民15分鐘可以到達最近的醫療點,老百姓看病就醫的便利程度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如今,更多患常見病多發病的居民在基層就能得到治療,當偏遠地區的民眾得了危重疾病,他們所得到的醫療服務跟以前相比又有哪些變化呢?
  四川眉山市仁壽縣人民醫院,一位來自離縣城20公里的富加鎮的71歲患者,中午吃飯時突然發病,鎮衛生院的救護車及時將他送到了縣醫院。
  短短幾十分鐘的高效救治,相比以前,效率大幅提升,環節顯著暢通,而這背後是整個醫療體係的全力托舉。除了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十四五”期間,國家還建立13個類別27所國家醫學中心和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河南的心臟病患者在當地的區域醫療中心就能手術康復,寧夏的重症病人在家門口就能請到北京的專家會診。
  健康是幸福的基石,而一間溫馨的住房,則承載著一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十四五”規劃綱要將完善住房保障體係作為重要民生目標,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城市更新,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萬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五年過去,“十四五”交出了一份溫暖人心的成績單。全國累計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4萬多個,惠及4000多萬戶、1.1億多人。不僅超額完成規劃目標,更切實提升了億萬居民的居住品質。
  數字背後,是千千萬萬個家庭的期盼,也是實實在在的民生挑戰。在很多城市的老舊小區里,爬樓梯難、管線老化、空間擁擠,是居民生活里的“老大難”。像加裝電梯這樣的較大改造,更是牽動很多老舊小區居民的大難題。
  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類似這些需要解決的問題繁多而復雜。“十四五”以來,各地也在實踐中不斷破解、不斷推進。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分院院長范嗣斌:“老舊小區是個係統工程,從工作前期的組織到中間的協調到資金的籌集,一直到最後的管理,每一步環節都有自己的難點。我們現在不是做一件新衣服,是要在原來基礎上改一件舊衣服,怎麼讓它變得更漂亮,這對我們現在的專業工作,包括很多政策的制定,精細化、精準化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四五”期間,通過“樓道革命”“環境革命”“管理革命”,各地對老舊小區進行了全方位的“體檢”和“手術”。面對全國幾十萬老舊小區,沒有統一的改造模板,每個方案都得貼著居民需求來。這背後是一個個難啃的“硬骨頭”。改造資金從哪兒來?居民意見怎麼統一?後續管理如何長效?
  范嗣斌:“像過去簡單的政府一包到底,‘我要你改’變成群眾主動說‘我要改’,共同締造,共謀共建,到共治共享。錢從哪來,現在提倡政府補貼一點,市場籌集一點,居民自己再出一點。”
  正是這一係列實打實的努力,讓我們不僅提前超額完成了“十四五”規劃的目標,也讓萬千老舊小區煥發了新生。
  在“十四五”的發展藍圖中,教育作為民生領域的關鍵一環,其建設也在穩步推進。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學前教育毛入園率提高到90%以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92%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60%。
  實際完成情況如何呢?2024年,我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2%,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穩定在9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8%,三項關鍵指標均提前完成預期目標,我國基礎教育已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永智:“經過五年的時間,無論是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還是成人教育、學前教育,整個教育體係都在實現符合技術發展、社會發展要求的新體係建構。”
  亮眼成績的背後,是一場覆蓋全國的教育攻堅戰。面對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難題,國家啟動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和“縣中托管幫扶”等專項行動。通過“集團化辦學”等模式,把優質學校的師資和管理經驗輸送到薄弱學校,努力縮小校際差距,讓更多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
  在硬件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基礎上,我們還借助科技的力量,為教育公平插上了翅膀,讓優質教育資源得到了共享。
  李永智:“在‘十四五’期間建設了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覆蓋了各個學段所有學生,提供了一些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應該是全世界建設的最大規模、資源最豐富、使用效果最好的教育平臺,也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教育信息化的大獎。這些都從各個維度上體現了對于教育公平的重視。”
  五年間,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處處體現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溫度。
  五年間,全國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5921萬人,超額完成5500萬人的目標任務。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1314元,比2020年增加9125元。社會保障網越織越密,越織越牢。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0.72億人,參保率升至95%以上;基本醫保參保13.27億人,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惠及5.6億人次。
從“飯碗”到“錢袋”,從保障到增收,這些跳動的數字勾勒出一幅幅幸福生活的生動畫面,為我們邁向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注入了堅實的力量。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