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當年隔海空對月 今朝共舞手足情——臺灣高山族華安二十九年圓夢記

2025-11-13 08:39:0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一灣淺淺的海峽,不是阻隔,是歸途。
  29年前,本報記者走進祖國大陸臺灣高山族同胞聚居人數最多的縣份——華安,採訪了定居于此的臺灣高山族老兵。彼時,鄉愁是筆下沉甸甸的標題——《一段愁腸兩地牽 何日直航了心願》。那聲嘆息,道出了無盡的思念。
  29年後,本報記者重返華安,探尋當年的足跡。青山依舊,景象卻已嶄新。昔日老兵們聚居的地方,已建起獨具特色的高山族風情村寨。當年老兵們魂牽夢繞的直航心願早已照進現實,在兩岸架起了交流往來的橋梁。
  吾心安處是故鄉
  相隔遙遠的山海,華安與臺灣因為他們緊緊相連。
  20世紀50年代初,林忠富、嚴谷長、范金華、林富、高文貴、田大作、黃清發7位臺灣高山族老兵退伍、轉業後定居華安,並在此安家落戶、瓜瓞綿延。
  隨著當年採訪時仍健在的高文貴、范金華、林忠富相繼離世,他們的後人仍然延續著臺灣高山族的民風習俗。
  唱山歌、跳拉手舞、拋陀螺、打竿球……記者近日走進華安縣仙都鎮送坑村,映入眼簾的是高山族特色建築,昔日的偏鄉煥然一新:統一規劃的樓房、寬敞平坦的村道、整齊劃一的田地、歡聲笑語的村民,勾勒出一幅“世外桃源”的美好畫卷。
  “逢年過節或豐收季,聚在一起喝酒、唱歌、跳舞,是臺灣高山族的習俗,如今我們依然堅守著。”古稀之年的高建設是高文貴的長子。他依然記得當年7位高山族老兵時常相聚,他們會穿著傳統服飾把酒言歡、載歌載舞。“父親告訴我,海峽是他們回不去的鄉愁,只能以此聊慰思鄉之情。”
  所幸這份鄉愁,在華安得到了慰藉。??福建華安,山嶺聳峙,河流縱橫交錯,山地丘陵佔全縣總面積的95.5%。而臺灣的山地面積佔全島總面積三分之二,高山族多分布于臺灣高海拔地區。相似的人文、地理、語言,讓群山環抱的華安成了最像“家”的地方。
  兩岸一家,血脈相連。自第一代臺胞定居以來,華安縣就通過教育、醫療、文化、就業等多方面舉措,包括臺灣學生就近入學、高山族同胞文化傳承發展、醫療補助、築房安居、促進就業、支持參軍等措施,為包括臺灣高山族老兵在內的定居臺胞撐起了保障“大傘”。
  “在華安,我們不僅沒有被區別對待,當地政府還非常支持我們讀書就業。”高建設告訴記者,1946年,他的父親被國民黨兵抓壯丁,隨軍來到大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黨和政府將高文貴等臺灣高山族老兵妥善安置在華安。正值壯年的高文貴一心希望報效祖國、建設家園,于是給他取名“高建設”,寓意在此建設嶄新的家園。
  高建設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1974年,他赴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學習,畢業後回到華安工作,後來還擔任了華安縣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帶領定居華安的臺灣高山族老兵後代回臺灣探親尋根,促成了兩岸高山族同胞的交流往來。
  吾心安處是故鄉。臺灣高山族的後代主要分布在華安縣仙都鎮送坑村、大地村、市後村、雲山村、下林村及華豐鎮大燕村、沙建鎮沙建村等7個村落。其中,以仙都鎮送坑村最為集中。2021年12月,華安縣送坑村高山族特色村寨落成,高山族特色民居、民族風情園、高山族演藝舞臺,都留下了他們修葺家園、輕歌曼舞、迎接賓客的身影。
  如今,這里已成為華安旅遊的一大亮點,每年大陸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村寨的人氣越來越旺,村民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
  技傳兩岸脈相連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立冬後進入農閒時節,穿上華麗的民族服飾,歡快地在送坑村高山族特色村寨唱起山歌、跳起拉手舞、玩起拋陀螺,是7位臺灣高山族老兵後代聯絡感情、錘煉技藝的方式。
  人群中,高文貴的四兒子高建生與另一位老兵嚴谷長的孫女嚴麗貞手拉著手,情意綿綿,他們因高山族舞蹈而相知相愛。
  高建生是“高山族拉手舞”省級非遺傳承人;他的妻子嚴麗貞則是“拋陀螺”的高手,與隊友們在去年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中奪得該項目一等獎。
  “拉手舞少則三五人,多則數十人,盛大節日可達數百人之眾,是臺灣高山族慶豐收、迎節慶的方式,寓意風調雨順、團團圓圓;而拋陀螺是高山族的一種傳統體育項目,誰打得又準又多,誰就是部落的‘勇士’。”高建生與嚴麗貞告訴記者,這幾年他們攜手參與了許多活動,比如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華安豐收季活動、對臺交流活動等,這讓他們對高山族文化有了更多學習與傳承的機會。
  自第一代臺灣高山族定居華安以來,至今已繁衍至第六代。為了傳承高山族文化,范金華、林忠富、高文貴等老兵在世時便將高山族山歌、舞蹈以口耳相傳、手把手教的方式傳授給子女。20世紀90年代,他們又組團帶領孩子們一起前往深圳“錦繡中華民俗村”,開闊視野、提升技藝。
  “在那里,我們不僅係統學習了高山族舞蹈,還結識了來自臺灣的高山族同胞,學會了拋陀螺等傳統技藝。”此行12人在深圳一學就是4年,嚴麗貞等人回到送坑村後,當地政府又請來專業老師,幫助他們繼續提高水平。
  華安高山族舞蹈隊的編導兼教練張金梅就是其中的一位。自幼喜愛歌舞的張金梅與臺灣高山族老兵的後代們時常圍著篝火跳舞,她把老兵傳授的零星舞蹈動作編成了舞蹈作品。
  張金梅還記得,創編的第一支高山族舞蹈《山地情歌》,是1998年與高文貴長孫高榮華共同演繹的,成為當時大陸第一支公開表演的高山族舞蹈。
  經過幾代人不懈地尋找與挖掘,臺灣高山族的紡織、竹編、藤編、刳木、雕刻、削竹等手工技藝,以及祭祀、狩獵、歌舞等習俗在舞蹈中變得更加具象化。2008年,“高山族拉手舞”榮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陀螺的旋轉、拉手舞的搖曳,不僅是一種樂趣、一種象徵,更是文化的傳承、兩岸的連接。近年來,華安在全縣19個校園創建非遺公益班,把拉手舞、拋陀螺、竿球、竹竿舞等多個臺灣高山族傳統文化民俗項目帶進校園,讓兩岸學子在共學共融中傳承中華文化。
  臺灣高山族老兵們心心念念的高山族文化,不但沒有被遺忘,還在華安落地生根、煥發生機。
  隔海難斷骨肉情
  “華安的豐收季活動辦得真熱鬧,希望你們也能來臺灣參加這里的豐年祭,我們可以一起跳拉手舞。”
  “表哥,再過幾個月就春節啦,我們也希望明年春節你們能再來華安走一走,感受一下這里的年味。”
  “好呀,明年爭取組織臺灣的親戚,再去看看你們。”
  ……
  高文貴在華安育有7男2女,兒媳婦嚴麗貞帶領著高家後輩,通過視頻連線,將不久前華安舉辦兩岸豐收季活動的盛況告訴海峽對岸的表哥趙星富,相同的習俗、共同的期盼,讓這場對話充滿了溫馨與共鳴。
  離家數十年,高文貴之所以能重新聯係上臺灣的親人,一方面得益于20世紀80年代兩岸交流交往的恢復,另一方面則緣于臺灣高山族文化的鮮明特色。
  時間回溯到20世紀90年代,在深圳的“錦繡中華民俗村”,高文貴遇見了來自臺灣的高山族鄉親,雙方一見如故、暢敘鄉情,細聊之下發現對方竟是在臺灣的姐姐的鄰居。至此,失聯40多年的親人終于找到了。高建生陪著父親去郵局撥通了第一個跨越海峽的電話,兩岸的親人隔著話筒失聲痛哭的情景,令他畢生難忘。
  此後,高文貴與臺灣的姐姐重新建立了聯係,長輩去世後晚輩們也繼續延續著這份情誼,從原先的鴻雁傳書、電波傳情,到如今的視頻連線,淺淺的海峽割不斷兩岸親人渴望走親走近的心。
  “送坑村高山族特色村寨落成時,表哥還特意前來探望,見我們在華安安居樂業、其樂融融的樣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嚴麗貞說。
  對于臺灣高山族老兵來說,華安與臺灣都是“家”,在華安時思念著臺灣的親人,回到臺灣同樣也思念著華安的親人。
  “這是父親留下的高山族服裝,雖然他已經不在了,但是我與臺灣的哥嫂依然時常聯係,一起回憶在華安生活時的美好時光。”臺灣高山族老兵范金華的四女范碧蓮拿出一件藍色長袖褂衫,輕輕撫摸著回憶道。
  1987年兩岸恢復交流交往後,部分定居華安的臺灣高山族老兵選擇落葉歸根,范金華便是其中的一位。1998年,他攜妻子、長子、長媳回到臺灣定居,由于彼時兩岸尚未直航,分隔兩岸的親人成了彼此最深的牽挂。1996年本報記者採訪范金華時,他那句“要是能直航就好了”,道出兩岸親人共同的心聲。
  而今,這個夢想終于成真。2008年12月15日,兩岸直航正式啟動,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標志著兩岸“三通”時代的全面開啟。當天,兩岸在北京、天津、上海、福州、深圳以及臺北、高雄、基隆等城市,同時舉行了海上直航、空中直航以及直接通郵的啟動和慶祝儀式。
  “現在往返華安與臺灣,只要一天時間就夠了,不用再中轉、不必再顛簸,回家的路終于近了,叔叔伯伯們的願望終于實現了。”臺灣高山族老兵林忠富的長女黃秀蘭說。
  林忠富,原名黃登發,1997年返臺定居。2003年,黃秀蘭也曾陪同家人回到臺灣定居。父親去世後,她便與丈夫又常住華安。“因為這里有我們成長的記憶,還有熟悉的山山水水、親朋好友,我們想留在華安養老。”
  除了臺灣高山族老兵外,華安縣還居住著因各種原因而留下的定居臺胞。截至目前,該縣共有臺灣同胞397人。其中,高山族同胞50戶128人。從分離到團聚、從隔絕到往來,歷史不能倒退!他們期盼兩岸回家的路能重新順暢起來。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