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英雄》總導演:要讓那些無名英雄成為兩岸青少年心中有“名”的英雄
中國臺灣網11月11日訊(記者 劉琳)“我想把臺灣抗日英烈事跡以影視作品呈現出來,讓更多觀眾去了解臺灣那段反抗日本侵略和殖民統治的歷史,讓我們的無名英雄變成有‘名’的英雄。”在近日接受中國臺灣網記者採訪時,AI微短劇《寶島英雄》總導演、編劇史衛強神色肅然,鄭重地分享他的創作初衷。
2022年,史衛強在翻閱《血沃寶島——中共臺灣英烈》一書時,被共產黨人在臺灣的英勇鬥爭事跡深深震撼。“想不到我們共產黨人在寶島臺灣有這樣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有那麼多革命先烈壯烈犧牲!”史衛強被先烈的英勇事跡深深打動。作為一名導演,他萌生了一個念頭——把那些鮮為人知的英雄故事拍出來讓更多人知道!
抱著這樣的想法,史衛強開始廣泛、深入地搜集資料。他看紀錄片,閱讀《中國共產黨與祖國統一》《謝雪紅傳》《翁澤生傳》《吳石傳》《中共特科》《不屈的民族魂》《臺共黨人的悲歌》《臺灣抗日運動簡史》《在臺灣發現歷史》《幌馬車之歌》等大量涉及共產黨在臺灣鬥爭的書籍,想方設法採訪參加過島內革命鬥爭的老同志及他們的家屬,還通過臺灣朋友搜集島內地下鬥爭的史料……

史衛強(右一)在近日舉辦的《寶島英雄》劇本研討會上分享創作歷程。(中國臺灣網記者 劉琳 攝)
史衛強說,由于中共臺灣英烈在島內的生平、事跡缺乏連貫且足夠翔實的記載,他只能盡一切努力把那些英烈在島內生活時期的各種能追尋到人物足跡、能幫助了解人物生活故事的書都買來或找來翻看,然後用不同書上的信息去互相印證,整個搜集有效資料的過程堪比“大海撈針”。
如此艱難的劇本籌備工作不同于史衛強以往的創作經歷,自然也給他的創作熱情“潑了一盆又一盆冷水”。他坦言,自己好幾次都想放棄,但冷靜下來想想,自己只不過是在搜集資料進行創作,比起鬥爭中的無名英雄們,這點苦又算什麼?
通過堅持不懈地找尋與英烈相關的各種“蛛絲馬跡”,然後把找到的一個個“小拼圖”再拼湊成“大地圖”,史衛強看到:中國共產黨人與臺灣同胞血肉相連;臺灣有志青年在人生道路上紛紛選擇中國共產黨,並追隨黨指引的方向;臺灣同胞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不願當日本殖民者的奴隸,不斷反抗鬥爭,要回歸祖國、當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所有這些,都不斷感染著史衛強,也不斷激發著他的“鬥志”。
“(在臺灣抗日)犧牲的人員中,有來自大陸的黨員幹部,也有很多是土生土長的臺籍黨員和普通民眾。”史衛強說,梳理在臺灣犧牲英烈投身革命的心路歷程,他真真切切地看到臺灣同胞血脈里流淌的紅色基因。
經過一年半時間的資料搜集、調研,又經過7次反復修改,《寶島英雄》劇本最終打磨完成。
在史衛強看來,一個民族的精氣神,在于生長其中的青少年所展現出的精神面貌。如何讓兩岸青少年傳承革命先烈精神?如何以引人入勝的視聽語言為兩岸青少年再現一代臺灣青年的“覺醒年代”?當下的“短劇熱”以及青少年對于AI技術的好奇與向往,驅使著史衛強最終將《寶島英雄》定位為AI微短劇。
作為大陸首部聚焦“臺灣英烈”的AI微短劇,其立題立意在近日舉辦的《寶島英雄》劇本研討會上得到廣泛認可。與會的黨史研究專家、臺灣史學者、烈士親屬代表等認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80周年之際寫出這樣的劇本,恰逢其時。他們紛紛表示,《寶島英雄》不僅是一部文藝作品,更是連接兩岸歷史記憶、凝聚民族認同的文化橋梁。涉臺紅色題材是傳承革命精神、打通兩岸青年情感聯結的重要載體,以“臺灣英烈”為核心的創作,對填補兩岸共同歷史記憶、增進民族文化認同具有特殊意義。

《寶島英雄》劇本研討會現場 (中國臺灣網記者 劉琳 攝)
專家的肯定,以及多方參會嘉賓的建議讓史衛強對于接下來的創作信心大增。他說:“希望把《寶島英雄》打造成精品,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兩岸血脈相連的故事。”
烈士後代親屬、媒體人徐帆表示,《寶島英雄》以“劇”的形式呈現英烈事跡,並運用AI技術進行創作,是一種和年輕人很好的鏈接。“看到劇本,聽到導演的分享,特別期待該劇盡快上映。”徐帆說。
據出品方透露,《寶島英雄》將于2026年年初完成制作並與觀眾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