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時隔76年,廈大珍藏的這份榮耀不再沉默!

2025-10-27 20:32:00
來源:廈門大學公眾號
字號
  近日,一場有關“末次資料”的學術研討會在廈門大學舉辦,吸引了來自國內科研機構和高校的數十名專家學者參加。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外交部亞洲司參讚魏欣,福建省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苗京平,福建省社科聯機關黨委書記陳文章,廈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榮等出席研討會開幕式。
  “末次資料”是廈大圖書館珍藏的一批重要資料,是國際上研究日本對華情報活動、中日關係史、抗日戰爭史等相關領域的重要學術資源。它與熱播電視劇《沉默的榮耀》里的主人公吳石還頗有淵源——76年前,“末次資料”便是吳石留下來的。  
  電視劇《沉默的榮耀》以真實人物和歷史事件為創作背景,講述當年潛伏臺灣的吳石等烈士的英雄故事,再現了解放戰爭最後的關鍵時刻,暗流洶涌的臺灣島上那場沒有硝煙的戰鬥。
  該電視劇的熱播,使得廈大圖書館特藏的這批資料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末次資料”是什麼?在廈大圖書館特藏書庫“末次資料”佔據了7個標準書架每個書架高2米,寬1米。
  這批文獻起初並沒有正式名稱,因其內容主要是剪報資料,搜集與整理者是日本人末次政太郎,而粘貼剪報的底紙上印有“末次研究所”字樣,因此一般稱之為“‘末次研究所’剪報資料”,簡稱“末次資料”。  
  廈門大學圖書館館藏的“末次資料”保存良好,佔據了7個標準書架,總共有755冊。
  簡而言之
  “末次資料”是剪報
  以搜集與整理者
  末次政太郎的名字命名
  “末次資料”總計755冊(廈門大學圖書館目前館藏數量),時間跨度從1913年到1940年,28年連續不斷;涵蓋中、英、日三種文字的16萬余篇報刊文章,總字數約2.2億字。
  這些剪報資料記錄了這一時期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情況,具有數量大、來源廣、係統性的顯著特徵,而且留存了大量搜集者的批注,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重要實物與歷史見證,也是歷史學、新聞學、情報學、政治學、軍事學、國家安全等學科交叉研究的資源寶庫,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末次資料”剪報是從當時報紙上剪下的文章,包括中文、日文、英文報紙。
  緊挨著“末次資料”的書架上
  擺放著《廈門大學圖書館館藏
  〈末次研究所剪報資料〉目錄》
  這種目錄是為了方便讀者查閱使用的。不過,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資料,“末次資料”只能在廈大圖書館內閱覽,不能外借。廈大圖書館特藏書庫的溫度和濕度也都是科學調控的。
  吳石和“末次資料”
  有什麼關係?
  史料顯示
  吳石和“末次資料”有莫大關係  
  《沉默的榮耀》中的吳石,于和偉飾(圖片來源:@沉默的榮耀官微)
  廈大圖書館介紹,抗戰勝利後,“末次資料”由國民政府接管,並從最初的存藏地北平運抵南京,由防務部門史政局收藏。
  1948年秋,國民黨政權敗局已定,“參謀總長”陳誠打算將防務部門史政局所保存的一批軍事機要檔案直接撤運臺北,時任史政局局長吳石建議暫時送往福州。
  1949年,在解放軍南下之際,吳石再次設法拖延檔案運臺,並與福建省研究院的章振乾、傅衣淩等學者合作,以“寄存”名義將這批資料留在大陸。新中國成立後,福建省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並入廈大,“末次資料”隨之調撥廈大,後來成為圖書館特藏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
  1949年8月16日,吳石乘機從福州飛赴臺灣,這一去,再也沒有歸來。
  這批文獻如何來到廈大?
  新中國成立後
  原福建省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王亞南
  被任命為廈門大學校長
  此後,該所並入廈大
  “末次資料”一並隨行
  章振乾也調任廈大教務長
  由于這批資料十分珍貴
  有人戲稱“這是教務長的嫁妝”
  廈大的資料顯示
  王亞南也十分重視
  專門設立資料科負責保管
  1954年10月,資料科並入圖書館
  “末次資料”正式入藏  
  《廈門大學圖書館館藏〈末次研究所剪報資料〉目錄》
  在很長時期內,“末次資料”基本上被束之高閣,鮮為人知。與此同時,圖書館一直珍藏著這批文獻。
  1979年起,年過花甲的廈大圖書館老館員歐聲和出于個人愛好,開始為“末次資料”編寫提要,最終花了15年,完成“末次資料”的中文部分的內容提要,其手稿約20萬字。
  
  歐聲和《〈末次研究所情報資料〉提要》,手稿,廈門大學圖書館藏。(圖片來源:廈大圖書館)
  1984年,國家教委組織高校係統圖書館珍善本圖書文獻專家鑒定小組到廈大考察,將“末次資料”定為孤本珍貴文獻。
  廈大圖書館的資料顯示,直到1997年,經過廈門大學圖書館、杭州大學圖書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等多家單位的數年奔走後,“末次資料”才得以影印出版,始為世人所了解,引發了學界的關注與研究。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這段苦難與輝煌交織的歷史我們不敢忘,也不能忘!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