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臺灣光復,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榮光
1896年,愛國詩人丘逢甲寫下一首《春愁》,“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在詩中“去年今日”的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與日本簽署屈辱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臺灣人民聞聽噩耗,“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于四野”,表示“臺灣已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惟有死守。”在50年的殖民統治中,日本實行殘酷的高壓統治,並大肆掠奪臺灣的各種資源,激起臺灣民眾的奮勇反抗。

中國人民抗日鬥爭歷時14年,但臺灣人民的抗日之路卻從1895年就已開始,長達50年。寶島淪陷的半個世紀中,臺灣人民誓不當亡國奴,抗日鬥爭前赴後繼,風起雲涌。如率“黑旗軍”抗日保臺的劉永福,大規模武裝抗日的苗栗事件、靲吧哖事件、霧社起義,英勇作戰直至犧牲的“抗日三猛”簡大獅、柯鐵虎、林少貓等等,臺灣同胞的抗日壯舉不勝枚舉,可歌可泣。為了反擊日本殖民者的“去漢化”、奴化惡行,臺灣民眾發起反“皇民化”運動,進行長期的堅決鬥爭。“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有超過65萬名臺灣同胞在與日本殖民者鬥爭中犧牲。

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與祖國大陸抗日戰爭守望相助、唇齒相依。李友邦提出“保衛祖國,收復臺灣”口號,組建臺灣義勇隊和少年團,號召臺灣同胞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救亡運動。記載著這些珍貴史實的“臺灣義勇隊檔案”已正式入選國家級檔案名錄,其義舉將世代傳揚,萬古流芳。有關資料顯示,1937至1945年赴大陸參加抗日的臺胞超過5萬人,兩岸同胞共禦外侮、共赴國難,兩岸同胞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舉行,日本駐臺總督安藤利吉在臺北公會堂內向中國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呈交降書、繳械投降,臺灣、澎湖列島重歸中國主權管轄,再也不是日本殖民地。“臺北40余萬市民……老幼俱易新裝,家家遍懸彩燈,相逢道賀,如迎新歲,鞭炮鑼鼓之聲,響徹雲霄,獅龍遍舞于全市,途為之塞。”“家家戶戶,無比歡欣,祭祖謝神,向先民冥中告知臺灣已回歸祖國。”10月25日這一天,也在1946年被確定為“光復節”,成為臺灣民眾舉家歡慶的歡樂節日。

承歷史之鑒,啟未來之航。今年適逢臺灣光復80周年,兩岸均以各種形式舉辦慶祝活動,全國人大常委會更通過決定,將10月25日設立為臺灣光復紀念日。這一天,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兩岸民眾同享民族榮光。雖然島內賴清德之流用“終戰”稱呼“抗戰”,妄稱“沒有臺灣光復節”,但無法抹殺歷史刻下的深刻印記,更無法攔阻歷史向前的滔滔大勢。已經有越來越多臺灣民眾表示,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堂堂正正地紀念臺灣光復。正如臺灣《中國時報》社論所說,要光明正大、充滿尊嚴地好好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為後代子孫樹立典范,讓他們知道,我們不是戀殖的奴才,而是挺直脊梁、堂堂正正的人。(文/文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