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的“臺灣之盾”能否保護臺灣?不能下水的“海鯤號”已給出答案
日前,賴清德發明了一個“臺灣之盾”的新名詞,聲稱要建構一個“分層防禦、高度感知、有效攔截”的嚴密防空係統,並將在年底提出防務“特別預算”以確保其實施,明年的防務預算也將比照北約標準超過GDP的3%,並在2030年前達到5%。
綠營人士如同打了雞血般,為這個虛無縹緲的“臺灣之盾”鼓吹造勢。如臺軍方學者蘇紫雲就宣稱,臺灣投資防務預算除了滿足自我防衛需求,還能對經濟產生動能的加乘效益,呼吁民眾大力支持。臺退役軍官于北辰吹噓說,這意味著由臺灣和美國制造的飛彈將整合,使防控體係指揮管理“大一統”。臺防務部門也在事後解釋稱,這是臺軍正在進行的持續性工作。
實際仍是擴大對美軍購的把戲
據臺灣媒體報道,在此之前,臺軍方各式文書或發言中從未出現過“臺灣之盾”一詞,只有在賴清德進行所謂“雙十講話”前幾天,民進黨當局高層再度施展“出口轉內銷”方式,找駐臺外媒記者放出即將倣效以色列“鐵穹”或美國特朗普政府“金穹”的風聲。
賴清德如此煞費苦心地創造出這一新名詞,還要搭上大筆防務軍費,真的是為了所謂“保護臺灣”嗎?
民進黨民代邱志偉的表態一語中的,他說,“這是當前美國政府對臺灣最重視的課題”。而美國國務院也在不久後表示,強烈支持臺灣承諾增加防務支出。可見,這不過是又要拿臺灣老百姓的血汗錢,去向美國主子投誠獻媚罷了。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鄭劍分析,所謂“臺灣之盾”其實是與美國的“金穹”計劃對接,完全服務于美方戰略利益。臺灣自身既沒有能力打造防禦體係,也無法獨立作戰,只能不斷購買美制武器,讓美國軍工集團大賺特賺。這不是防衛,而是自毀。
臺軍事體係根本無力對抗打擊
對于賴清德所提出的“臺灣之盾”設想,維也納智庫“開放核子網絡”專家許天然、美國軍事網站“戰區”記者崔弗希克都分析認為,臺灣飛彈防禦存在生存性與機動性限制、擴充性受限、面對飽和攻擊時效能不足等3大弱點,如臺海發生戰爭,只能發揮有限的主動反制能力。
《聯合報》評論指出,建“盾”所需的成本很可能是“攻臺之矛”成本的數十倍,不管最後“臺灣之盾”有無機會在戰場上驗證其防禦力,在此之前恐怕早就先被財務壓力拖垮。
中國國民黨籍民代林德福批評,推動“臺灣之盾”防務建設計劃編列龐大預算,恐排擠民生經費。民眾更關心生活安定與經濟發展,沒有安居樂業的基礎,再強的防務也只是空談。
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對此表示,相比發展防務力量,更重要的是透過對話交流、減少衝突及風險。中國國民黨民代許宇甄認為,民進黨當局切斷兩岸對話,兩岸緊張升溫,區域風險上升,使臺灣進入準備戰狀態,非最佳策略。
前民代蔡正元也嘲諷說,如果大陸打臺灣的話,不是只有一兩百發炮彈,他認為至少五千發起跳,臺軍還在說我有“鐵穹”、有這個有那個,用閩南話說就是“放屁狗安心”。臺海軍前艦長呂禮詩質疑,“臺灣之盾”會不會像“海鯤號”一樣,變成另一個錢坑?
臺武器研發短板明顯徒勞無功
提到“臺灣之盾”,就不能不聯想到此前被民進黨當局大肆宣揚,吹噓了近十年的所謂臺灣自制柴電潛艇“海鯤號”,從項目啟動以來就風波不斷。在13日的“潛艇自造專案”進度報告會前,臺防務部門負責人顧立雄承認,“海鯤號”還在進行“海試前的裝備測試與調校”,原定的11月完成海試交艇已幾無可能。當日臺“海軍司令部”也證實,目前“海鯤號”仍有兩項主要係統尚未完成調校工作。“海鯤號”將在11月下水的計劃確定“跳票”。
此前,民進黨當局“潛艇自造”的重要項目之一“玉山艦”,2022年在測試時發生船艙後段大量進水,被諷刺“運輸艦變成潛水艦”。而同樣由臺灣自研的“雲豹”裝甲車、“海劍二號”防空導彈和“雄風三型”反艦導彈等,也屢屢發生嚴重事故,品質堪憂。
可見,不管是從美國巨資購入的過時裝備,還是花大力氣制造的武器,都不能真正提升臺軍作戰能力,也無法改變兩岸軍事實力對比。
軍事專家魏東旭表示,解放軍的實力對臺灣軍事力量構成碾壓式優勢,無論是制空權還是制海權,都牢牢地掌握在大陸和解放軍的手中。他說,臺海相關區域制空權的掌握相當重要,解放軍擁有大量先進的殲-20、殲-35隱身戰鬥機,但臺灣地區的空中力量比較老舊,連大陸隱身戰鬥機的蹤跡都發現不了,何談擊落、進行應對呢?
所謂的“臺灣之盾”並不能真如賴清德所說,可編織出一張嚴密防護網將其籠罩在內,只是在其執迷不悟的“臺獨”墳墓上又掘了一把新土。正如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所說,其甘當美國軍火商的“提款機”,將本可以用來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的錢浪費在購買武器、討好外部勢力上,不僅買不來“安全”,還會加速把臺灣推向兵兇戰危的險境。(文/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