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為了心中夢想的家園

2025-05-22 08:35:0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理想的家園不是被規劃的盆景,而是以居民為根系交織而生的森林,充滿著生機和活力。”這是福州媳婦、臺灣社區營造師龔鈺婷對心中美好家園的詮釋,也是她在福州浦江社區工作與生活的努力方向。

  2023年6月,福州市在倉山區浦江社區的閩江世紀城臨江苑設立了榕臺融合社區,這裡不僅有福州市推出的臺胞公租房,還配套了供兩岸居民交流交心、休閒娛樂以及創業孵化的兩岸融合交流中心。

  為了更好地服務兩岸居民,2024年初龔鈺婷被聘為浦江社區的社區營造師,這讓她有了可以發揮專長、實踐夢想的舞臺。

  樓上居家樓下辦公

  每天早晨7點半,龔鈺婷在歡快的鈴聲中醒來。這是一間55平方米的臺胞公租房,配套齊全,從客廳到廚房、臥室、陽臺都是精裝修交付,租金還低於市場價。去年入住時,龔鈺婷與先生只是簡單地採購了必要的生活用品,便直接拎包入住了。

  “附近有地鐵4號線、6號線,又有美麗的花海公園、三江口公園、梁厝景區,還靠近世紀金源購物中心,生活非常便利。”龔鈺婷説。

  8點30分,簡單地洗漱、吃過早餐後,龔鈺婷搭乘電梯到一樓的兩岸融合交流中心,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了解臺胞住戶需求,接待前來考察、參觀的兩岸民眾,組織策劃社區活動……

  “我從小生長在臺灣桃園的後莊村,如果沒有社區營造,就不可能享受到免費的社區教育課程,也沒有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可以參加。”龔鈺婷告訴記者,從高中時期開始,她便將社區營造師作為自己的職業規劃,讀大學時選擇以社區規劃和社區環境保護作為研究方向,畢業後加入了臺灣社區營造團隊,參與過宜蘭幾米主題廣場、桃園觀音鄉等項目的社區營造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017年,龔鈺婷受邀到廈門參與社區營造工作,在那裏她一待就是4年,認識了自己的先生——一位福州小夥,並於2021年領證結婚,成了一名福州媳婦。

  2023年10月,得知福州正在招聘臺灣社區營造師時,龔鈺婷第一時間報了名。經過一系列的考核、面試,最終她被聘為浦江社區臺灣社區營造師,併入住了這裡的臺胞公寓。

  助力臺胞安居樂業

  “剛搬來這裡,如果有什麼需要,都可以跟我説,我會幫助你們熟悉環境、對接需求。”

  “兩岸融合交流中心會不定期推出就業創業分享會、傳統節日民俗體驗活動等,歡迎來參加。”

  ……

  榕臺融合社區是一個新興的兩岸社區,擁有500套臺胞公租房,可容納750名臺胞。自去年6月首次開放以來,該社區已入住了60名在榕就業創業的臺胞。為了服務好臺胞住戶,龔鈺婷登門拜訪,成了臺胞住戶的“知心大姐”。

  “身為社區營造師,我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臺胞居民融入社區,打造一個和睦的新家園。”龔鈺婷告訴記者,20世紀90年代,臺灣開始推行社區營造,以“人、文、地、産、景”五個方面凝聚社區共識,調動社區居民的積極性,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她希望將這種治理方式帶到浦江社區。

  所謂“人、文、地、産、景”,分別指居民、文化、環境、産業、景觀。龔鈺婷首先從融入榕臺元素入手,不斷增強兩岸居民對榕臺融合社區的認同感。

  走進榕臺融合社區,戶外有同心廣場、共同家園廣場,有大型的鳳梨裝飾、福橘座椅。“鳳梨是臺灣特産,有好運、興旺的寓意,福橘是福建特色水果,象徵著福氣和吉祥如意。”龔鈺婷告訴記者,這是臺灣建築師吳正隆對社區環境進行的微景觀改造,周邊同時還打造了兩岸之聲、休閒廣場等活動空間,為兩岸居民休閒娛樂、交流互動提供場所。

  環境美、産業興,人心才能齊。兩岸融合交流中心設置了臺胞接待區,為初來乍到的臺胞提供從政策解讀到生活代辦等貼心服務,同時,還設有創客工作室、候鳥工作站、會客廳,為懷揣創業夢想的臺青提供項目孵化、臨時過渡、會見客商的空間與平臺。

  臺灣美容講師林季儀就是這一平臺的受益者之一。去年6月,她參與兩岸美容技術交流活動時,參觀了浦江社區,那時恰好正是龔鈺婷接待了她。“聽了詳細的福州創業政策介紹,考察了榕臺融合社區的環境後,我決定落戶浦江社區。”去年10月,林季儀跨海而來,龔鈺婷又協助她與團隊成員入駐兩岸融合交流中心的創客工作室,幫助對接資源,助力企業孵化。“目前,我的美容培訓課堂已經正式開課,各項創業補貼也在申請中。”林季儀説。

  榕臺社區融在一起

  榕臺融合社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煮拗九粥、包粽子、做月餅……依託兩岸融合交流中心這一平臺,榕臺融合社區不僅會根據節日或節氣舉辦傳統民俗活動,還會邀請兩岸社區居民一起參加閱讀、插花、橄欖球運動等文化休閒活動。

  “自從來了臺灣社區營造師,我們的業餘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福州本地居民劉穎是兩岸融合交流中心的常客,只要有活動,她和家人都會積極參加,也因此結識了不少臺胞住戶。“書香可以使人寧靜,插花可以療愈心靈,民俗活動可以拓展知識,共同的興趣愛好、相同的文化習俗,讓我們很快就打成一片。”劉穎説。

  在臺灣社區營造經驗中,增進居民與土地的聯結,是調動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積極性的重要方式。“要讓居民在社區當家,先要讓他們以社區為家。”為此,龔鈺婷主動走出去,與周邊的農商銀行、衛生院、養老院、幼兒園等單位對接,邀請他們走進社區,為兩岸社區居民提供到府義診、辦卡服務,開辦康養、育兒講座,為兩岸居民與浦江社區搭建起交流的橋梁。

  在此基礎上,榕臺融合社區還建立了兩岸社區居民志願者團隊,通過為社區服務,喚醒大家參與社區事務的主人翁意識。“目前,我們已組建了文藝表演、醫療衛生、交通秩序、環境保護等志願者團隊,讓社區居民可以發揮特長,共建共管社區事務。”龔鈺婷説。

  規于矩,范于行。浦江社區有30多名工作人員,如何各司其職,讓社區服務工作更有效、更有感,是龔鈺婷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龔鈺婷的建議和幫助下,浦江社區工作人員制定出了一套“五心工作法”,即“耐心聽民意、細心解民憂、真心辦實事、虛心納建議、熱心增服務”的服務體系,標準化的工作流程,就像給工作裝上導航,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進一步拉近了居民與社區之間的距離。

  “如今走進榕臺融合社區,不僅景觀變美了,環境更整潔了,許多閒置空間還被利用起來,社區生活變熱鬧、有趣了,兩岸居民融洽相處,社區工作有條不紊。”談及龔鈺婷給榕臺融合社區帶來的變化,社區工作者鄭鶯如是説。

  眼下,龔鈺婷又在思索新的社區工作法的提升,如何用AI技術改進社區治理方式。“大陸的發展日新月異,社區工作也應當與時俱進,運用AI的大數據分析功能,有助於社區資料的整理與數據的蒐集,智慧化形成兩岸社區居民的活動方案,讓社區管理更智慧、更高效。”龔鈺婷説。

  在龔鈺婷心中,融合兩岸社區居民力量,充滿活力和溫情的美好家園離她越來越近。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