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寫真:探訪鹽寮澳底 在紀念碑前回眸臺灣反殖抗日曆史
中新社新北5月1日電 題:探訪鹽寮澳底 在紀念碑前回眸臺灣反殖抗日曆史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幾乎每週,家住基隆的蕭開平夫婦都會沿北海岸駕車向東,前往新北貢寮區的海岸“秘境”散步。
這片沙灘,豎立著一座高8.8米、八邊形底座的鹽寮抗日紀念碑——130年前,日本陸軍近衛師團在此登陸臺灣,抗日義勇奮戰死守,卻寡不敵眾。日軍由此入島,開始了對臺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
4月21日,臺灣新北,蕭開平向記者介紹鹽寮抗日紀念碑。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這裡是日據時期的開端。清廷被迫割臺激發鄉民濃烈的愛土愛鄉情感,臺灣由北到南爆發抗日武裝活動。”身為客家抗日誌士蕭道應之子,蕭開平承繼父親衣缽,不僅同樣成為法醫,多年來一直在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工作;並奔走兩岸,傳揚先輩反殖事跡與抗日精神。
今年是臺灣光復80週年,也是“馬關割臺”130週年。1895年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後,消息傳回島內,民眾上書檯灣巡撫唐景崧:萬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愛國士紳丘逢甲聞訊,寫下四字血書“抗倭守土”,以示保臺決心。
當年5月,日本擔心日久生變,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近衛師團出發攻臺。彼時,桃園有丘逢甲統領的客家義軍駐守,佈防嚴密;基隆曾在10多年前發生中法戰爭,清軍為抗擊侵略在沿海一帶廣布炮臺,易守難攻。日軍發現距離基隆23公里的鹽寮澳底海灘,守軍相對薄弱。
4月21日,位於臺灣新北的鹽寮海濱公園。130年前,日軍在此登陸臺灣,臺灣抗日義勇奮戰死守,終寡不敵眾。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29日,運送船在外海集結,下午起日軍分批上岸。由此,臺灣人民為反抗侵略及殖民統治發起的乙未戰爭拉開大幕。
1975年落成的鹽寮抗日紀念碑,刻有時任臺北縣貢寮鄉公所鄉長洪進添撰寫的碑文:守軍寡不敵眾,小戰即退,鹽寮遂陷……時義軍蜂起,殊死抵抗。
“一些人説,日軍登臺後,北部毫無抵抗導致臺北城被迅速佔領。應該説,當時鹽寮距離臺北尚有一段距離,中間有山巒阻隔,民間遊擊隊組織了一定規模的抗擊,但與日軍實力對比畢竟懸殊。”站在紀念碑下,蕭開平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説。
他提到碑上的一段記載,當年率軍登臺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乙未戰爭中死於義軍之手,足見彼時各地反抗之勇猛、氣勢之頑強。
130年前的臺灣北海岸沒有濱海公路,從鹽寮進入基隆,日軍只能循淡蘭古道進軍。山路上,抗日義軍扛起的一面面“黃虎旗”迎風飄揚。位於如今新北市雙溪區的泰平村遺跡,一些建築墻面仍可見當年義勇戰士與日軍交戰時留下的彈孔。
圖為位於如今新北市雙溪區的泰平村遺跡,一些建築墻面仍可見當年義勇戰士與日軍交戰時留下的彈孔。(受訪者供圖)
碑文還記錄鹽寮義士林李成的生平事跡。臺北被佔後,義軍多次圍攻,林李成任先鋒,且數度攻克景福門,最終不捷而退。隔年,他與部隊又在松山、南港等地與日軍交戰。1899年,林李成從廈門返臺,在被追捕過程中躲入文山叢林,最終自刎而亡。
乙未戰爭是發生在臺灣島上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死傷最嚴重的一次戰爭。犧牲的義勇官兵達1.4萬人,受牽連、被屠殺的平民難計其數。“臺灣取得抗日救亡的勝利是何等的不易。”蕭開平説。
“斑斑血淚史,吾輩當銘記。”新北市居民阿本向記者介紹,一些老照片記錄著日據時期當地學校組織學生向死亡日本士兵“行禮”的場景。被殖民統治的臺灣人,其悲哀可見一斑。
他説,接受殖民教育的年輕人大概不知,發生在臺灣北部的三鶯走廊大屠殺造成死難同胞達2.4萬餘眾,婦孺老幼盡受其害。
130年過去,靜謐的鹽寮海濱公園迴響著臺灣抗日反殖的歷史跫音。
蕭開平之所以稱此地為“秘境”,是因其相較“隔壁”更顯僻靜。這裡毗鄰臺灣北部知名景區福隆海水浴場,每逢節假遊人如織。“許多遊客在度假之餘,也會專程來紀念碑憑吊百年前可歌可泣的戰鬥和先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