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哪吒鬧海,民進黨鬧事”

2025-02-17 08:25:0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哪吒”火了!

  上周,春節檔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下稱《哪吒2》)總票房突破115億元,成為首部進入全球票房榜前11的亞洲電影,以驚艷之姿亮相全球舞臺,在臺灣相關話題也登頂熱搜榜,成為街頭巷尾談論的焦點,影迷熱盼“哪吒入島”。

  《哪吒2》將傳統神話元素與“新國風”美學和頂尖動畫技術完美融合,打造了一個充滿想像的奇幻冒險世界,讓世界看到中國文化的魅力。誠如導演餃子所言,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主要在於作品本身,在於劇本、故事、角色等核心內容。

  “希望早點在臺灣上映”“包機去大陸看哪吒”“中國人的動畫終於揚眉吐氣了”……連日來,臺灣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哪吒熱”,還實時更新票房數據,島內網友更是在網際網路上掀起討論熱潮,熱度持續不減。有網友對在臺灣看不到《哪吒2》表示失望:“當局快放開限額規定,多引進大陸電影。”還有網友怒嗆:“民進黨把‘哪吒’當成文化武器,完全沒有在臺灣上映的可能。”

  “哪吒”風靡兩岸,取勝“密碼”何在?島內普遍將其歸因于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劇情好,親情好,友情好,科技好,配音好。”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受訪時用“五個好”總結自己在大陸觀影感受。他説,《哪吒2》裏有人類共通的情感聯結,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與外顯,體現了大陸最新動畫技術。

  日前在大陸參訪的馬英九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帶著近40名臺灣青年觀看了《哪吒2》。蕭旭岑表示,中華文化不只在兩岸影響深遠,也在世界範圍內擴大了影響力,樂見中華文化隨大陸影視、遊戲等文化産品走向國際。

  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心靈根脈和歸屬,亦是影視劇創作的源泉活水。對此,臺灣青年撰稿人羅鼎鈞認為,哪吒、封神等題材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觀眾“迷哪吒”並不意外。

  臺灣媒體人張方遠表示,臺灣現行的電影保護制度,令民眾失去通過影視作品認識大陸的機會,也有損兩岸共同的文化底蘊,讓臺灣民眾喪失更多文化的源泉。

  臺灣不合時宜的“限額規定”,早已成為兩岸影視交流的緊箍咒。多年來,在民進黨當局的推波助瀾下,臺灣對引進大陸電影仍採用“配額抽籤”制度,以隨機抽籤的方式,每年只允許抽出10部大陸影片在臺發行。去年底,臺當局文化事務主管部門已公告今年的大陸電影配額,《哪吒2》未在其列。

  反觀大陸,為推進兩岸電影文化交流,自2010年就取消了臺灣電影在大陸公映的數量限制。去年上映的臺灣電影《周處除三害》備受大陸觀眾歡迎,更是刷新了多項紀錄。分析人士指出,臺灣民眾本該看到《哪吒2》這樣優秀的影片,希望民進黨當局放下“仇中”“抗中”的操弄,早點取消“陸片十部限額”,為民眾創造開闊眼界和成長髮展的機會。

  對此,國臺辦發言人表示,臺灣民眾對《哪吒2》等電影的熱議,充分説明瞭兩岸同胞對中華文化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深厚的情感共鳴。希望相關電影能夠儘快在臺灣上映,讓更多臺灣民眾直接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了解大陸電影文化産業發展的強大實力和強勁勢頭。

  拼命擋交流,玩命搞軍購,是民進黨當局處理兩岸關係的慣用套路。

  上周,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召開安全高層會議,宣稱要將臺灣防務預算GDP佔比提升至3%以上,繼續擴大對美採購。細算一下這筆賬,若軍費要達到GDP的3%,也就是一年約7500億元(新台幣,下同),意味著民進黨當局每年光買武器一項就要多支出1000多億元。消息一齣,全臺震動,有民眾借用電影《哪吒2》炮轟:“哪吒鬧海,民進黨鬧事!”

  為了向美國邀功,賴清德還端出來一組數據。過去8年,美國對臺軍售總計有48項,金額達到262.65億美元;其中,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就有22項,臺灣軍購金額達到187.63億美元。賴清德恬不知恥地聲稱,對臺灣防衛能力“有重大幫助”。

  先來看看賴清德講這番話的背景。此前一天,特朗普點名臺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生意,並表示如果晶片不回美國生産,“我們會不高興”。再加上此前美方多次表態,臺灣軍費應增加到GDP的5%,甚至10%。這讓賴清德當局的神經繃緊,開始加碼揮霍臺灣老百姓的血汗錢購買美國武器。

  “盡臺島之物力,討美國之歡心。”為了完成美國的所謂軍售指標,賴清德不惜債臺高築也要“慷慨解囊”,可到了為民眾花錢的時候,民進黨當局卻能省就省,全然一副吝嗇鬼的嘴臉。嘴上挂著“愛臺護臺”,背地裏“毀臺禍臺”,島內民眾對此怨聲載道。島內網友紛紛怒嗆:“凱子軍購”“又要編預算送保護費了”“要和平,不要戰爭”“我們不想坐在火藥桶上”……

  臺灣政治大學財稅係教授陳國梁分析認為,每年耗費7000多億元買軍火,勢必排擠其他施政資源,肯定會對民生産生副作用,而且對美軍購無法對內創造經濟效益,但賴當局甘當美國的“提款機”,殊不知終將難逃“棋子”成“棄子”的下場。

  臺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指出,臺美關係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礎上的利益交換。其實臺灣還有其他選擇,就是促進兩岸民間的“善意累積”,這必須仰賴兩岸人員頻繁往來和互信。

  事實再清楚不過,“倚外謀獨”的下場只會是任人宰割,向外部勢力買武器買不來安全,只會擠壓島內建設、民生支出,只會讓民眾更難心安,只會將臺灣推向兵兇戰危的險境。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