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延續200多年 閩臺兩東石 共數一宮燈

2025-02-11 13:04:00
來源:泉州晚報
字號

  閩臺同名兩東石,共數宮燈鬧元宵!農曆正月十三起至正月十五,在晉江東石嘉應廟,傳承200多年的民俗活動數宮燈如約而至。

  海峽兩岸有同名為“東石”的濱海鄉村,一個在福建晉江,一個在臺灣嘉義,兩地共有一種全國獨一無二的元宵燈俗,世稱“閩臺兩東石,共數一宮燈”。2024年12月4日,“春節”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閩臺東石燈俗也作為申報項目參與。2025蛇年首個“世界非遺版”春節,將有106位來自嘉義縣和金門縣的同胞會聚東石、齊鬧元宵、共數宮燈。一盞盞宮燈跨越海峽撫慰鄉愁,再續同根同脈的鄉情。

  新人挂宮燈 體驗傳統習俗

  元宵將至,晉江市東石鎮嘉應廟迎來一年一度的閩臺東石燈俗——數宮燈。昨日,嘉應廟陸續挂上宮燈、跑馬燈、繡球燈等樣式精美的花燈,整個嘉應廟充滿節日的喜慶。

  昨日上午,去年結婚的20對新人手提一對對精美的宮燈陸續走進嘉應廟,將宮燈高高懸挂在廟裏,以求婚姻幸福、早生貴子。宮燈將在廟裏懸挂三天,持續到正月十五晚上,並在當晚正式開展重頭戲——數宮燈、卜宮燈。嘉應廟正廳一盞寫有“早生貴子”字樣的繡球燈引起記者的注意。據晉江市閩臺東石燈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蔡永平介紹,元宵節當晚,嘉應廟將舉行“卜燈”活動,博得狀元的人,就能把這盞寓意“早生貴子”的燈迎回家中。當天,兩岸鄉親還會互報宮燈數,共祝子孫興旺。

  新人蔡少偉、李寒欽表示,該習俗歷史悠久,能夠參加數宮燈活動,他們深感榮幸,也期望這次“卜燈”能得到頭燈,給家庭添丁旺財。據悉,新娘李寒欽來自湖北,此次是她首次親身體驗數宮燈這一傳統習俗。“數宮燈活動連接了福建與臺灣兩地鄉親同胞的深厚情誼,參與其中也能讓我們更好了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習俗。”李寒欽説。

  蔡永平表示,“閩臺東石燈俗——數宮燈”是晉江市東石鎮和遷居臺灣的東石籍人民的共同習俗。閩臺東石燈俗數宮燈活動為期三天(正月十三至十五),每年正月十三開始,在晉江市東石鎮和臺灣布袋鎮嘉應廟(俗稱三公宮)同時舉行,由各戶頭(各角落)主事輪流執掌主持。晉江東石挂宮燈時,臺灣的東石鄉親于正月十三提前派人回鄉祭祀“三公爺”,同時帶來與過去一年內臺灣鄉親新婚數相符的宮燈數,再捎回故鄉的宮燈數,兩地互報宮燈數,共祝子孫興旺。

  據悉,元宵夜幕時分,燈火齊明,繽紛奪目的宮燈與大紅繡球燈交相輝映,屆時將是數宮燈的高潮時分。眾新郎官齊集廟中,主事者通報本地及臺灣的宮燈數,共慶兩岸人丁興旺、生活美好。之後,燈會的重頭戲——“卜燈”舉行,新郎官們依次在“三公爺”座前擲“信笅”(一陰一陽為一笅),連續擲出最多杯數者即得頭彩,可將大紅繡球燈迎回家中。若臺灣鄉親代表“卜燈”得到大紅繡球燈,次日要舉行隆重的儀式送回臺灣。

  兩岸同信俗 傳襲200多年

  “三公宮,正月半。人點燈,恁來看。看什麼?數宮燈。今年宮燈賴最盞?鼓仔燈、繡球燈、鯉魚燈、蓮花燈,人成海,燈成山。臺灣燈,閣卡好看:一盞雙鳳朝牡丹,一盞嫦娥托玉盤,一盞八仙朝閣老,一盞遊子思唐山。千盞燈、萬盞燈,一半在臺灣,一半在唐山。”這首流傳數十年的閩南語童謠,滿載著東石人的童年記憶。

  這首童謠原本沒有這麼完整,是“非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蔡尤資根據20世紀中葉在東石一代流傳的閩南語童謠進行擴容創作的。這首童謠生動地描繪了數宮燈時的熱鬧場景,體現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情感。

  據介紹,數宮燈習俗發端于明末清初,盛於民國期間。每年上元節,東石鎮區凡娶新娘的人家,都要到嘉應廟挂一盞宮燈,遷居臺灣的東石人也仿傚此法,並互報宮燈數量,以祈盼添丁進財,日子紅紅火火。久而久之,這些活動演變成了風俗,傳襲至今。這種世代相沿的元宵數宮燈習俗反映了兩岸東石人對家族興旺、子孫昌盛的熱切期盼,是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的生動體現。

  “在閩臺眾多共同民間信仰中,晉江東石嘉應廟‘九龍三公’的信仰,是從泉州傳播到臺灣的一個典型代表。”蔡永平告訴記者,晉江與臺灣僅一水之隔,從東石乘坐木帆船,一晝夜就可到達臺灣。據史料記載,明代以前,東石的莆陽蔡氏玉井戶、珠澤戶、西霞戶及紫雲黃氏、聚書丁氏、蘆山蘇氏六大戶頭族人就前往僅一水之隔的臺灣謀生。明嘉靖年間去臺人數增多,他們在那裏延續家鄉的生産方式,開山拓海、圍墾新區,養殖海蠣、造鹽場、圍魚湖,並以故鄉村名為聚居地命名,在臺灣形成東石、布袋嘴等村居。據初步統計,東石嘉應廟在臺灣的分壇多達67處。

  民俗活動結緣 搭起橋梁紐帶

  今年是“閩臺東石燈俗——數宮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第17年,也是“世遺”元年。

  談及今年的亮點,蔡永平透露,今年燈會在促進閩臺文化交流方面有新看點,此次邀請了金門縣金湖鎮新市忠義廟70人、臺灣嘉義縣布袋鎮嘉應廟36人過來,大家會聚東石、齊鬧元宵、共數宮燈。兩岸鄉親座談會、春祭、文藝演出、猜燈謎等活動相繼開展。

  “閩臺之間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蔡永平表示,以數宮燈民俗活動為紐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臺灣鄉親回到東石,尋根謁祖,促進了兩岸民間文化交流,增進了兩岸鄉親的情誼。東石嘉應廟于1990年重繕,2004年恢復一年一度數宮燈習俗,至今有超2萬名臺灣鄉親前來尋根謁祖,促進交流,增進感情。

  據了解,在東石鄉親們的不懈努力下,2005年“東石數宮燈”入列晉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隨後,在推動“閩臺東石燈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上,臺灣布袋鎮嘉應廟是聯合申報單位。像這樣兩岸共有一個民俗,共同進行申報,在祖國大陸是極其罕見的。祖籍晉江東石鎮的蔡武璋付出了諸多努力。他促成兩岸嘉應廟聯合申報,使“閩臺東石燈俗”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並很快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新品牌。

  因“數宮燈”這個共同的民俗活動結緣,2012年,晉江市東石鎮與臺灣嘉義縣布袋鎮正式締結為友好鄉鎮。據了解,布袋鎮是目前東石人在臺灣最主要的聚集地之一,全鎮80%的人祖籍東石。這個共同的傳統民俗,成為兩地鄉親溝通的橋梁和紐帶。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