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妙手”范宏益:紮根北京杏林,盼“醫”展宏圖
中新社北京11月22日電 題:臺青“妙手”范宏益:紮根北京杏林,盼“醫”展宏圖
作者 李百加 讓寶奎 盧詩純
在北京海澱區萬柳中路一家中醫診所內,艾草煙霧嫋嫋,濕潤的草本香氣瀰漫其間。診所負責人——臺青范宏益正手持艾柱為患者施灸,患者閉目半躺,面色沉靜。
“人體經絡可以類比水電圖,治病即為尋找經絡開關。遇虛則補,遇堵則瀉。頭痛醫腳,腳病醫手。上病下治,左病右治。”范宏益對中新社記者介紹,中醫是一種古老且歷經千百年傳承的生活方式,它與環境緊密相連,與自然融為一體。所謂“大”中醫,講究天人合一。
曾求學北京中醫藥大學,范宏益至今已在大陸行醫十五年有餘。他表示,面對諸多疑難病症,唯有不斷鑽研古籍經典,結合臨床實踐,尋找最佳治療方案。如何號沉脈、浮脈、弦脈,如何快速精準判斷病因、尋得解決之道……2023年,他成立廣成堂中醫診所,立志“辯證論治”。
採訪期間,范宏益數次起身,到分診室觀察病人狀況、詢問感受並調整針灸穴位、深淺。“實習時幸得老師教導,‘行醫之路,要學會夾著尾巴做人’,自此奉為圭臬。”范宏益説,“醫學事關人命,需時刻謹慎,忌焦忌躁。”
廣成堂一名取自“黃帝問道廣成子”典故,寓意聚賢才、集大成。范宏益介紹,臺灣中醫氛圍濃厚,許多醫者為多代家傳,技術精湛,臨床經驗豐富。與大陸不同,臺灣中醫診療時偏向應用如《千金方》《傷寒論》等“經方”。此類差異源自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患者需求。
“‘經方’是傳統醫學體系的一部分,涵蓋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基本理論,是歷代中醫的發展指南;大陸在中藥材的品質控制和臨床方面領先,且隨著大量年輕醫生投身中醫創新實踐,中醫的社會認可度不斷提高。”范宏益指出,兩岸中醫同學《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金匱要略》等典籍。廣成堂招募臺灣醫生坐診,不僅為臺灣師弟、師妹提供就業機會,更為推動兩岸中醫藥觀念、醫方的交流和探討。
未來,范宏益希望繼續深耕中醫相關領域。他規劃與健身、美容等行業達成異業合作,實現行業間相互連結;培養徒弟,傳授技能,擴大診所團隊;同時,招納兩岸經驗豐富的中醫,推動診所向連鎖方向發展。
採訪未結束,診室門再度被敲響,一位老太太送來了兩袋自己包的餃子。此前她飽受胃病困擾,得范宏益施針後有所緩解,專門前來致謝。范宏益迎上前問候,熟練地為老太太把脈,二人閒話家常。
“中醫不僅是職業,更是我與患者之間的紐帶,是我在北京的根。”范宏益説,從醫歷程不是一蹴而就,在於一磚一瓦地壘砌,“我希望能為更多尋求紮根大陸杏林的臺灣年輕人提供平臺,共同推動中醫創新、合作發展,讓中醫這一傳統文化瑰寶在兩岸交流中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