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文化促兩岸産業融合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資訊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近年來,帶有中華文化符號且引領時代新潮流的産品吸引了眾多消費者。國潮文化産業集傳統與現代于一體,在産品包裝、外觀設計以及內在構造等方面既注重體現傳統文化元素,也注重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傳播載體提升産品時代感,國潮品牌的興起為産業高品質發展注入了全新動能。
在兩岸産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國潮文化的作用日益凸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提出:“支援兩岸時尚創意産業合作,共同培育民族特色品牌。”推動兩岸國潮文化産業合作,有助於這一戰略部署的全面展開。
兩岸具有共同發展國潮文化的情感基礎。以與現代科技元素結合的國潮文化産品為例,“國風穿搭”颳起了一股中式美學流行風,新中式服飾、旗袍、鞋帽得到了兩岸民眾尤其是青年消費者的認同與喜愛,進一步夯實了兩岸同胞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兩岸具有共同發展國潮文化的民族情結。兩岸國潮文化産業的融合發展,有利於促進兩岸民眾對民族記憶的認同,推動他們在認同文化價值的過程中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身份認同。以水墨風格設計的國潮IP“我不是胖虎”在臺北成功圈粉,大陸潮玩品牌泡泡瑪特在臺北知名商圈設置旗艦店,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喜愛並認同國潮文化産品。
兩岸産業具有共同發展國潮文化的內生動力。兩岸人員、經貿往來密切,有共同的文化源流和相通的文化情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同認知有效促進了國潮文化在兩岸産業中的運用。積極打造弘揚國潮文化的産業品牌,可以讓中華優秀文化在兩岸消費者中“活”起來,促進兩岸産業鏈、供應鏈和消費鏈更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實現文化傳統、美學思想與現代科技的碰撞與交融。
促進國潮文化産業有序、健康發展,是兩岸文化産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國潮文化有其自身的符號價值和語言表達規律,發展國潮文化産業應當明確國潮文化産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國潮産品是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在當代産品上的生動再現,要把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有機融合於國潮文化産品之中,充分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層核心價值。
發展國潮文化,離不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科學技術的有機融合。一方面,要善於挖掘有助於提升産品內在價值的文化符號,把文化符號的隱喻意義以獨特的方式展現給消費者,從而把産品的文化印象有效傳遞給消費者並引起共鳴,實現從知曉傳統文化到認同傳統文化再到踐行傳統文化的知行貫通。另一方面,要善於利用現代科技打造不可複製的文化産品,用技術之“潮”帶動産品實現內容潮、形式潮、載體潮。
國潮文化賦能産業發展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防止文化與産品的簡單拼湊或者生硬嫁接,避免為了“潮”而將優秀傳統文化庸俗化或者娛樂化;防止過於繁雜的包裝和外觀設計,不能為了“潮”故意曲解傳統文化的內涵或者誇大傳統文化的價值,避免隨意給産品冠以國潮之名;防止國潮文化産品成為奢侈品的代名詞,不能為了“潮”而刻意追求産品的高端。
提升國潮文化産品的品質和品位,是國潮文化促進兩岸文化産業融合發展的關鍵一環。當前,既要注重分析海峽兩岸消費者的産品需求和消費意願,把傳統文化元素有效賦能在廣受兩岸消費者青睞的産品上,找準國潮文化産品的點;也要把産品的外觀設計與大眾的文化品位有機銜接起來,在産品包裝上有效呈現中華傳統文化之美,設計好國潮文化産品的面。既要在消費産品中注入民族之魂,充分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打造國潮文化産品的魂;也要注重技術創新、服務業的轉型升級、産品供應的模式創新,把創新作為提升産品活力的關鍵元素,彰顯國潮文化産品的新,更要注重確保國潮文化的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