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歷史記憶 同心共創未來——閩臺關係檔案保護利用助力兩岸民心相通
【海峽聚焦】
作者:閆興(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閩臺研究院教授)
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自古以來特別是明清以來,福建先民大規模遷居臺灣,在閩臺往來過程中留存下數量眾多、內容豐富的閩臺關係檔案。這些檔案印證了兩岸歷史淵源,體現了兩岸交流交往,承載著中華民族記憶。
閩臺關係檔案既包括文書、信件、契約、族譜等,也包括書畫、匾額、碑刻、錄音、錄影等。這些檔案翔實記錄了以福建先民為主體的大陸民眾遷居臺灣的歷史,見證了他們在臺灣進行土地拓墾、經濟開發、文教開化、反殖民抗爭等一系列促進社會發展的實踐過程。閩臺關係檔案具有真實性、罕見性、唯一性、完整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徵,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加強閩臺關係檔案保護利用,對於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相通、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見證
從時間維度看,閩臺關係檔案是一部厚重翔實的遷臺史。追根溯源,臺灣地區實際上是以中原南徙先民為主體建立起來的社會。大約在宋元時期,中原先民基本完成向南遷徙,定居福建之後的中原先民二度遷徙形成了臺灣主流社會。據《明清臺灣檔案彙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彙編》《明清宮藏閩臺關係檔案彙編》《明清宮藏閩臺關係檔案圖錄》《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彙編》等代表性檔案文獻彙編記載,中原先民及其後裔將中原文化帶到了福建,中原文化經歷了糅合福建(主要是閩南)地域文化這一本土化過程後,伴隨大規模人口遷徙傳入臺灣,氤氳化合成為建構臺灣社會的文化基礎。明清以來的大規模遷臺先民,對臺灣社會發展影響深遠,這一過程迄今延續了400餘年。
從內容維度看,閩臺關係檔案是一部展現兩岸血脈相連的百科全書。閩臺關係檔案數量龐大、種類多樣、分佈廣泛、內容繁複,不僅全面反映了在波瀾壯闊的遷臺曆史進程中兩岸政治、經貿、文教、宗族、風土的真實面貌,而且生動展現了兩岸同胞豐富而鮮活的精神世界,是兩岸血脈相連的佐證和載體。以福建推出的“共同家園 共同記憶——閩臺關係檔案文獻展”為例,展覽遴選清帝諭旨、朱批奏折、兩岸書信、閩臺宗親譜牒等珍貴檔案文獻,涵蓋鄭氏收復、康熙統一、光緒設省、甲午割臺、臺灣光復等重大事件,囊括了官員任免、物産交換、科舉考試、財政調撥、海疆防務、反殖抗日等諸多翔實史料,涉及政經、科教、軍事、民族、語言、風俗等多領域內容,充分展現了閩臺關係檔案的百科全書性質。
從精神維度看,閩臺關係檔案承載著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認同和家國情懷。臺灣的地域文化根源於中華文化,從語言、文字、飲食、節慶,到信仰、倫理、思考方式等,都受到中華文化的浸潤。以閩臺宗親譜牒為例,它是記載閩臺地區各個姓氏家族文化傳承與歷史變遷的主要檔案文獻,包括姓氏源流、先輩著述、世系表、家訓族譜、風水圖等,蘊含閩臺先民在海峽兩岸繁衍生息的歷史故事,佐證了“兩岸一家親”的事實。查考《臺灣義勇隊檔案》《臺灣光復檔案》等檔案文獻可知,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1895—1945年),眾多臺灣民眾仍然心懷祖國,不忘民族大義,堅守民族氣節,展開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反殖民抗爭,彰顯著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
閩臺關係檔案記載著大陸民眾遷居臺灣的歷史全貌,它的珍貴性在於涵蓋了官方和民間、大陸和臺灣、宏觀和微觀、時間和空間等多維度、多層面的史實憑證,具有證史、正史、補史的重要作用,為兩岸民眾正確認識理解兩岸的歷史淵源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印證。綜上所述,閩臺關係檔案充分反映了兩岸的社會變遷,是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見證。
多措並舉守護兩岸共同記憶
為守護好珍貴的兩岸共同記憶,2024年10月,《福建省閩臺關係檔案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大陸首部文化領域涉臺專項地方性法規,旨在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完善社會參與機制、建立司法服務保障機制,並鼓勵閩臺兩地開展閩臺關係檔案的交流與合作。
加強徵集保護力度、注重傳播推廣、開展理論研討深挖檔案內涵……近年來,福建通過主題展覽、檔案彙編出版、拍攝紀錄片等多種形式,活化利用閩臺關係檔案資料,以更好服務兩岸融合發展。
2022年初,福建開展面向海內外公開徵集“遷臺記憶”檔案文獻工作,産生熱烈反響。截至2023年12月底,福建各級檔案部門館藏涉臺檔案資料約24.8萬件,其中“遷臺記憶”檔案文獻約22.6萬件。
目前福建已出版的關涉閩臺關係檔案的代表性出版物包括《明清宮藏閩臺關係檔案圖錄》《海峽壯歌——閩臺抗戰檔案圖片集》《中國抗日戰爭全景錄(閩臺卷)》《抗日復臺檔案選編》等;以閩臺關係檔案為素材拍攝製作的多媒體作品包括紀錄片《鄭成功》、微紀錄片《我家的兩岸故事》、系列短視頻《主播説“遷臺記憶”》、人文紀錄片《兩岸家書》等。在各方協同推進下,閩臺關係檔案活化利用工作不斷拓展和深入。
一場場主題展覽,讓更多人尤其是臺灣同胞了解到這些檔案文獻背後的故事。自2017年起,“閩臺關係檔案文獻展”列入海峽論壇常設項目,已連續成功舉辦8年,成為文化交流板塊的重要內容。“閩臺關係檔案文獻展”系列專題展覽累計6次入島展覽。今年7月,福建省檔案館與臺灣中華公共事務管理學會聯合在臺灣宜蘭舉辦“文脈流長——科舉制度在臺灣”閩臺關係檔案文獻展。展覽通過200多份珍貴檔案文獻和歷史圖片,回顧科舉制度在臺灣的實施發展歷程,生動展現科舉制度對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風等方面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全方位保護利用這一文化寶藏
閩臺關係檔案蘊含著兩岸密切聯繫的文化符號和情感密碼,它一頭連著臺灣,一頭連著祖國大陸,是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見證。文獻中所記錄的歷史雖塵封已久,但激活這些屬於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能夠進一步喚醒兩岸同胞對同宗同源血脈親情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增進臺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讓閩臺關係檔案這筆豐厚的文化寶藏得到全方位保護、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閩臺關係檔案的徵集、保護、研究及開發利用,是一項具有系統性、綜合性、複雜性的文化工程。雖然相關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仍存在大量閩臺關係檔案散落民間、檔案內涵挖掘不足、活化利用不夠等問題。為此,筆者認為可重點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推動閩臺之間更緊密的合作,不斷拓展交流合作的形式和內容。可依託以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仰及歷史文化為紐帶的閩臺基層民間組織與交流平臺,充分利用海峽論壇、閩臺宮廟、閩臺宗親會、島內同鄉會、閩臺同名同宗村等力量,擴大閩臺關係檔案文化工程在島內的影響力和輻射面;支援引導兩岸民間組織在閩臺關係檔案的徵集、保護、研究及利用方面的交流對接,促進民眾深化共識、強化合作,共同守護屬於兩岸人民的珍貴記憶。
進一步講好“兩岸一家親”的故事,讓傳播更接地氣、更聚人心。挖掘利用重要閩臺關係檔案資源,講細、講活、講生動兩岸融合發展故事,與時俱進推出閩劇、歌仔戲、木偶戲、歌舞劇、話劇、紀錄片、微電影、短視頻、文創等兩岸民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人文紀錄片《兩岸家書》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紀錄片以兩岸家書為切入點,展現兩岸同胞共同走過的厚重歷史,在兩岸的反響都很好。
加快建設數字化資訊資源平臺,推動共建共用。隨著智慧終端的應用普及和新媒體技術推廣,閩臺關係檔案的數字化保存、開發和傳播勢在必行。積極開發多元豐富的數字化産品,用圖文、視頻、動漫、海報、動圖等多種形式對檔案文獻予以立體化、潮流化、趣味化的呈現,探索讓發黃陳舊的“故紙堆”轉化為可親、可感、可悟的融媒體産品。輔助運用交互設備、虛擬現實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在場景敘事、氛圍感營造、情境模擬等方面打造更具體驗感、參與感、獲得感的超時空文化情感連接,通過科技賦能喚醒個體或集體記憶,增進兩岸同胞的命運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