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瞻)應對臺海新局勢,掌握戰略主動
中新社北京2月29日電 題:應對臺海新局勢,掌握戰略主動
作者 朱賀
2024年伊始,臺海嚴峻複雜態勢持續,不確定因素增多。大陸方面如何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塑造有利兩岸和平統一的局面?反制“臺獨”的“工具箱”裏有何新內容?圍繞促交流、促融合又將釋放哪些新信號?外界觀察認為,即將啟幕的全國兩會上,兩岸關係議題將備受關注。
風險升高 做好預判掌主動
臺當局新當選領導人賴清德5月將上任。今年以來,民進黨當局延續頑固“臺獨”路線,兩岸政治對立或將進一步尖銳化,衝突風險上升。2月以來,臺灣有關方面在叫停赴陸旅行團、“2 14”惡性撞船事件中不斷引發兩岸民意強烈反彈。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反“臺獨”反分裂議題將是今年兩會涉臺議題關注焦點。“對於‘臺獨’冒險行徑,大陸不會留任何妥協空間,將予以堅決回擊。”張文生表示,只要穩住腳步,兩岸關係的主導權、主動權仍牢牢把握在大陸手上。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認為,鋻於大陸的發展進步和反“臺獨”反分裂的強大實力,有利於統一的兩岸關係基本格局總體沒有變,各種風險仍在可預料範圍內。
也需看到,海峽兩岸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複雜。隨著美國2024年總統選舉序幕拉開,能夠吸引選民的“臺灣牌”,或為兩岸關係帶來更多考驗。但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關鍵仍在島內的“臺獨”勢力。
大陸應為此做好預判,保持戰略定力,積極主動引導兩岸關係向合作、交流、穩定的方向發展。上海交通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指出,大陸未來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和態度將愈發堅定,面對民進黨“倚美謀獨”的挑釁不會讓步。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2月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時所強調,臺灣問題百分百是中國的內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就應該支援中國和平統一;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就必須堅決反對“臺獨”。
推進交流 加大力度順民意
回顧過去一年,兩岸走出新冠疫情陰霾,民間往來暢旺,不少有識之士跨海奔走,推動解決了金門高粱酒、臺東番荔枝等恢復輸入大陸的問題,兩岸全年貿易額達2678.36億美元,保持高位運作,大陸穩居臺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
兩岸民間交流得到相當程度的恢復,李振廣指出,今年不僅要保持這一態勢,還將繼續擴大。儘管面臨臺當局阻撓,但兩岸民間往來的腳步不會停滯,恢復文化、宗教、學術、經貿等各領域交流是大勢所趨,也是臺灣主流民意。
全國兩會期間,有望看到更多代表委員對於兩岸交流活動的新建議、新想法、新方案。
深化融合 做實做細示誠意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于去年9月出臺,相關政策如何落實到位,會否釋放更多利好,料將成今次全國兩會關注熱點。
李振廣表示,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做實做細,有助於爭取臺灣民心;而民進黨當局的“臺獨”冒險動作也將受民意牽掣,有利於穩定臺海局勢。
陸續于年初召開的地方兩會中,相關舉措已初現。例如,福建省將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江蘇省將持續加強昆山深化兩岸産業合作試驗區建設;廣東東莞則“搶抓深化兩岸創新發展合作重大機遇”,加快謀劃“莞臺高新特色産業園區”,探索打造涉臺電子專業展……
盛九元指出,今年是大陸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包括沿海省份在內的大陸多地都希望為臺灣同胞提供發展機會,使其更好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他分析,珠三角地區處於大陸對外開放前沿,深度參與全球製造業産業鏈運轉,可以此為平臺吸引臺資企業走向世界;在與長三角地區銜接的過程中,臺資企業可向高品質發展轉型,臺灣青年也能找到實現理想的廣闊舞臺。
代表委員在兩會中如何碰撞智慧,提出創新性建議、創造性辦法,讓兩岸關係發展更加順暢,令人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