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媒體訪荊楚 點讚江水清、鄉村興

2022-09-09 11:05: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武漢9月8日電(記者鹿澤新、徐鵬航、喻珮)“高山嶺上一樹茶,年年摘來年年發……”在湖北宜昌清江畫廊風景區,土家幺妹一曲採茶調引來兩岸媒體記者紛紛點讚。

  在為期一週的“海峽兩岸媒體荊楚行”活動中,臺灣媒體記者走訪長江三峽、葛洲壩、屈原祠、許家衝、萬古寺……一張張文化地理名片,深深烙印在他們的“宜昌印象”中。

  踏上185米高的三峽大壩俯瞰浩浩長江水,近距離觀察貨輪走“水樓梯”通過雙線五級船閘,臺灣媒體記者圍住工作人員問個不停。

  “小時候聽説過三峽大壩,但只有粗淺了解,實地來到這裡後發現工程規模比想像中更雄偉。”臺灣《聯合報》記者陳政錄説,他今後在報道中會更多關注三峽工程對經濟民生發展的促進作用。

  “三峽工程的建設是有遠見的,它對大陸‘雙碳’目標的實現也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臺灣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任以芳説。

  被稱為“壩頭庫首第一村”的太平溪鎮許家衝村坐落在三峽大壩北岸,是最早一批三峽移民新村。在村子裏的便民洗衣池旁,一名村民捶洗衣服的日常場景吸引了記者們的鏡頭。

  “洗衣池用的是山泉水和無磷洗衣粉,污水經處理廠凈化後才能排到江裏。”太平溪鎮鎮長余躍洲向兩岸媒體記者介紹。

  “便民洗衣池的設置讓人感動。”《臺灣人民報》記者劉世鑫説,易地搬遷的阿姨、婆婆習慣了過去在江邊一邊捶洗衣物一邊拉家常的生活,公共洗衣池可以讓村民重溫舊時鄉情。

  在民俗産品陳列室裏,任以芳拿著印有許家衝村標誌的洗衣槌紀念品愛不釋手。她説:“這喚起了我的童年記憶,外婆在我很小的時候也會用它捶洗衣服,我要買一個帶回去留作紀念。”

  “這是臺灣客家花布製作的!”《臺灣人民報》社長巫月樺一眼認出陳列架上艾草布藝挂飾所用的布料。宜昌繡女工藝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謝蓉告訴大家,這件中華鱘樣式的挂飾使用客家花布,正是一名臺灣老師給他們的建議。風格獨特的産品很受市場歡迎,帶動了當地婦女就業,還成為兩岸交流的見證。

  與許家衝隔江相對的是同樣“遷居”此地的屈原祠。屈原祠山門歇山重檐、三面牌樓,刻有“屈原文化兩岸連 同祖同根一家親”的三峽流紋石矗立其間。

  鐘鼓齊鳴聲中,兩岸媒體記者共同獻蘭草祭拜屈原。TVBS電視臺記者陳相如感觸頗深:“以前只在書本上學到屈原,現在真的踏上屈原故土,對屈原的精神和情懷理解更加深刻了。”

  從三峽大壩溯江而上近60公里,便來到屈氏後裔聚居地萬古寺村。依山傍水的村莊風景如畫,長江支流香溪河漫江碧透,兩岸漫山遍野“橙”林盡染。臺灣媒體記者追著村支書採訪“小橙子撬動致富路”的故事,了解大陸鄉村振興情況。

  在萬古寺村,臺灣記者興致勃勃地翻看著厚厚的屈氏族譜。宜昌市臺辦主任李傑説,同姓聚族而居是中國人宗族觀念的一種體現,尋根問祖、追根溯源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據了解,由湖北省臺辦組織的“海峽兩岸媒體荊楚行”活動已成功舉辦16屆,旨在推動兩岸媒體人文交流。本屆活動聚焦長江大保護、鄉村振興等話題,邀請兩岸媒體記者實地深入採訪,共話江水清、續寫兩岸情。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