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位中國前駐美大使解讀中美關係中的臺灣問題

2022-09-06 11:15: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時深度】兩位中國前駐美大使解讀中美關係中的臺灣問題

  【環球時報記者組】編者的話: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8月初竄訪中國臺灣地區引發的中美關係和臺海局勢緊張仍在持續發酵。日前,《環球時報》記者分別採訪了兩位中國前駐美國大使李道豫、周文重,以及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前院長蘇格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釗,他們分別從外交事件親歷者以及資深專家學者的視角,梳理重大問題的歷史經緯,還原歷史時刻的真實面貌,剖析此次臺海局勢升溫的深層次影響。《環球時報》訪談實錄擬分兩期刊發對這幾位人士的專訪,請他們回顧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交鋒,以及為一個中國原則正本清源。今天刊發的是對李道豫、周文重兩位前駐美國大使的訪談部分。

  李道豫:美國“以臺制華”非常危險

  環球時報:您1993年到1998年擔任駐美國大使期間,參與處理過的最尖銳的一場涉臺鬥爭是1995年時任中國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竄訪美國。當時美國為什麼邀請李登輝訪美,是哪些因素導致了李登輝此訪?

  李道豫:李登輝訪美的背景有幾個:一是國際局勢發生很大變化。發生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美國認為“中國在中美蘇大三角關係中的重要性下降了”,“中國的社會主義能夠堅持多久是成問題的”,兩黨多數政客都主張對華強硬。二是克林頓政府上臺後,明裏還是重申一個中國政策,暗裏則醞釀提升美臺關係,借此試探我們的底線。臺當局認為無論從國際形勢還是克林頓政府的政策來看,提升與美國關係的時機已到。三是李登輝1996年面臨選舉,需要美國公開支援打氣。李登輝用金錢開道,重點做美國國會工作,通過國會給政府施壓。四是克林頓政府在1994年秋的中期選舉中失利,亟須拉攏右派勢力和親臺勢力,尋求支援。

  環球時報:李登輝訪美前前後後,我們是如何同美方堅決鬥爭的?採取了哪些反制措施?

  李道豫:在李登輝訪美前我們實際上打了差不多近半年的前哨戰。因為李訪美不是一個孤立的行動,而是美臺之間為發展關係進行的一系列互動中最強烈的部分。1994年5月,李登輝搞“度假外交”,到夏威夷過境,美方規定他不能出機場,也沒安排什麼人去見他。這是一次試探。

  針對李登輝竄美,中方堅決同美方鬥爭。我一再去找美國政府交涉。1995年5月19日,美方一名參議員透露了美方決定讓李訪美的消息後,我馬上打電話問美國務院、問白宮,他們都不接電話。美國副國務卿塔諾夫拖到下午給我回了一個電話,承認了這個消息,又講了一通“這不會改變中美關係”云云。5月22日,美國總統克林頓決定允許李登輝于當年6月的第一週到美,進行所謂“非官方的、私人的訪問”,參加康奈爾大學的畢業典禮。美方正式宣佈後,中方表達了抗議,並採取一系列反制措施,所有副部級以上高層訪問都中止了。

  1995年6月7日,李登輝竄訪美國。美國國務卿克裏斯托弗寫信給錢其琛副總理兼外長解釋,我們沒理會。我們掌握的李登輝在美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去交涉,比如要求機場不挂旗、州長不會見等等。8日,克林頓總統在白宮緊急約見我,現場還特意安排記者照相以烘托氣氛。我們兩個都繃著臉。他説,“今天李登輝到了康奈爾,這是一次‘非官方’的、‘私人性質’的訪問,美國官員不見他,我也不見他,這不改變中美關係性質,美方仍然執行一個中國政策”。我嚴正指出美國同意李登輝竄訪美國違反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即“上海公報”、《中美建交公報》和“八一七公報”),嚴重破壞中美關係基礎。我説,“李登輝訪美的性質是掩蓋不了的,這就是美國政府的錯誤,應該立即終止他的訪問”。克林頓總統説,他要派塔諾夫副國務卿赴華,去做進一步解釋。我未予置理。

  圍繞李登輝竄訪美國,國內制定了十幾條反制措施,包括召回大使述職、推遲汪辜會談以及軍事反制等等。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我們在福建沿海和臺灣島周圍進行導彈和軍事演習,這兩項措施震動最大。中方召回駐美大使述職的做法是非常罕見的,對美方震動非常大。後來中方對美國駐華大使提名也卡了一段時間。經過這場鬥爭,克林頓政府比較清楚地認識到臺灣問題的重要性和敏感性。

  應該講,李登輝竄訪美國之後,美方也作出保證,對臺灣政要進行各種限制,再一次表示“三不”態度,即美國不支援臺灣“獨立”,不支援“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不支援臺灣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美方還表示對中國實行接觸政策,不是遏制政策。

  環球時報:中國政府對1995年李登輝竄訪美國和第三次臺海危機的處理,對我們今天應對臺海局勢有哪些啟示?

  李道豫:第一,臺灣問題關乎中國的核心利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寸步不讓。當年我們反制的決心和行動大大震動了美國,今天我們國力更加強大了,美方“以臺制華”的圖謀更加不能得逞。第二,美國“以臺制華”非常危險。佩洛西竄臺和李登輝竄美一樣,美方作為挑釁方和始作俑者,在一個中國政策上出爾反爾、背信棄義。美方絕不能置中美關係與臺海和平穩定於不顧,在錯誤和危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第三,國際社會的民心向背顯而易見。170多個國家發聲支援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重申堅定奉行一個中國原則,譴責佩洛西的挑釁行徑,這説明中國實現完全統一是人心所向,這個歷史趨勢不可阻擋。

  周文重:美對臺軍售背後有多重戰略考慮

  環球時報:您2005年到2010年出任中國駐美大使。您能否從歷史角度談一談美對臺軍售問題?

  周文重:美對臺軍售一直是中美關係中的一個重要問題。1978年,卡特政府決定同中國建交,雙方在對臺軍售問題上的談判一度陷入僵局,鄧小平同志審時度勢,決定不能讓對臺軍售問題妨礙中美建交,果斷拍板簽署建交公報。

  不久以後,卡特出於其內政外交需要于1979年4月簽署了所謂的“與臺灣關係法”,該法案決定向臺提供“防禦性”武器,直到臺灣問題最後解決。這部美國的國內法成為美對臺軍售的“法律”依據,嚴重干涉了中國內政,中國政府是不承認的。

  1981年裏根擔任總統後,中美圍繞對臺軍售問題展開艱苦談判,次年簽署“八一七公報”。美國在公報中承諾“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政策……逐步減少對臺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八一七公報”是中美為了解決美國對臺售武問題而簽署的。

  然而,美方並沒有信守承諾,“八一七公報”簽署40年來,美對臺軍售總額高達700多億美元。拜登政府嘴上向中方承諾“四不一無意”(不尋求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援“臺灣獨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但行動上背道而馳,截至今年7月已經5次對臺售武,總額近12億美元。美國國防安全合作署9月2日又宣佈3批總價值約11億美元的對臺軍售案。

  從歷史上這麼一看,美方賣了這麼多武器給臺灣,我們不禁要問,它是真心希望臺海和平穩定嗎?它是真心希望臺灣問題和平解決嗎?我認為,美方才是臺海和平穩定現狀的真正破壞者。

  環球時報:您認為美對臺軍售背後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周文重:首先,我認為美方還是出於“以臺制華”戰略的考慮,這是臺海局勢緊張的根源,對臺出售武器則是一個重要手段。美方錯誤地認為維持兩岸分離局面符合其長期戰略利益,所以不斷打“臺灣牌”,助臺以武力抗衡大陸,意圖阻撓中國統一大業,遲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

  第二,美方試圖維持在臺軍事存在。中美建交前,臺實際上是美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基地。中美建交後,美不甘心從臺撤軍,失去這個“不沉的航空母艦”,於是持續通過對臺軍售、協助臺軍訓練、分享情報等方式變相在臺強化軍事部署,將臺變為圍堵大陸的前線。

  第三,一些政客打“中國牌”。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奧巴馬在恢復經濟、醫療改革等國內議程上進展不順,又受到伊核、朝核、阿富汗戰爭等外部問題影響,再加上為了中期選舉需要,便拿中國問題説事。

  第四,美國內一些勢力在幕後推動。美軍工複合體這個利益集團與美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遺餘力推動對臺軍售,這些軍火商獲取鉅額經濟利益。美國國會也是一個消極因素,美議員中意識形態色彩強烈、持反華親臺立場的不在少數,出臺了不少涉臺法案,起了一些不好的作用。

  環球時報:中方是如何在對臺軍售問題上同美方堅決鬥爭的?能否結合您擔任駐美大使時的經歷介紹一下?

  周文重:美方每次宣佈對臺軍售,中方都會第一時間進行交涉並採取一系列反制措施。在我任駐美大使期間,中方曾圍繞美對臺軍售問題同美方多次交鋒。其中有兩次大的鬥爭。一次是2008年10月,布希政府宣佈售臺價值64.63億美元的武器,中國隨即取消了兩軍高層互訪、海軍軍艦互訪,無限期推遲雙方就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談判,並拒絕參加由美國安排的伊朗核問題六國電話會議。

  第二次是2010年1月,奧巴馬政府宣佈售臺總價值達63.92億美元的武器項目,中國隨即推遲了中美副外長級戰略安全、軍控與防擴散磋商,並對參與售臺武器的美國軍工企業實施相關制裁,這是我們首次公開宣佈制裁美軍工企業。

  在前方,我們的工作對象包括美國的政府官員、議員、前政要以及企業界人士,向他們闡明對臺軍售的危害,表明中方的態度,我還利用外出演講機會直接做美國公眾的工作。我們要看到,美國政府和國會中不乏對華友好人士,比如眾議院美中工作小組的議員,他們能夠從中美關係的大局出發理性地考慮問題,推動中美關係不斷前進。同時,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能夠客觀理性地看待中美關係。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