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青年在“英雄城市”圍爐話團圓

2021-02-13 18:4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武漢2月13日電(記者喻珮)霓虹閃爍,萬家燈火,武漢長江大橋的橋面兩側早已挂上了喜迎春節的紅燈籠。離大橋不遠處的一個住宅小區裏,十幾位在武漢創業、就業的臺灣青年歡聚一堂,圍爐話團圓。

  37歲的臺青陳俊宇在武漢經營一家智慧科技體育公司,今年的農曆新年,是他和妻子沈潔姮第一次在武漢過春節。為了迎接朋友們的到來,沈潔姮特意提前把家中佈置一新,採購、備菜,大年三十這一天,端出了一桌地道的臺灣年夜飯——清蒸多寶魚、火腿鮑魚燉母雞湯、滷肉飯……

  “一定要有一個火鍋放在中間,才有‘圍爐’的意義。”沈潔姮説,火鍋裏煮的魚丸、魚糕是在武漢購買。還有一道必備的臺灣特色小吃煎蘿蔔糕,蘿蔔在臺灣也叫作“菜頭”,過年吃這道菜寓意“好彩頭”。

  “春節前,我們陸續發出邀約,請留在武漢過年的臺灣朋友們來家裏做客,人越多越好,這樣才夠熱鬧。”陳俊宇告訴記者,因為返臺隔離政策的原因,他和妻子選擇留在武漢過春節,對於大陸過春節的文化習俗充滿了好奇和期待。

  張貼好春聯和“福”字,擺好果盤和大富翁桌遊,陳俊宇點開微信和在臺中的兄弟、母親視頻拜年。“母親已經68歲了,去年我教會她使用微信,所以分隔兩地的這段時間裏,我們經常視訊,也讓她了解我在武漢工作和生活的狀況,請她放心。”陳俊宇説。

  春節期間,在武漢創業的臺灣青年導演薛穎穜,每天也接到好幾位臺灣好友的視頻問候,他還隔著手機螢幕,和好友“雲”合唱了一曲《外婆的澎湖灣》。

  被臺青們親切地稱呼為“薛導”,薛穎穜常去一些臺灣朋友開的店舖“串門子”,並有計劃地記錄這些店舖逐漸恢復人氣的面貌。

  回顧庚子年初的情境,薛穎穜記憶猶新,那時他接到電話,通知他可申請返臺,但是他選擇留在武漢,繼續完成網路電影的拍攝工作。

  “‘封城’期間,我看到武漢人民上下齊心、共同抗疫,自覺、犧牲與奉獻證明了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而我作為他們中的一員也感到驕傲。”薛穎穜説。

  大年初一一早,“春節留漢臺青群”裏已經熱鬧起來,拜年的祝福語此起彼伏地閃現。近60位“留守”武漢的臺青在微信群裏互相拜年,相約著聚會。

  “過年需要什麼幫助隨時聯繫我!”武漢市臺青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群裏説道。

  記者了解到,針對今年武漢市大部分臺胞選擇留漢過年的情況,湖北省臺辦、武漢市臺辦、武漢臺資企業協會設立24小時服務熱線,隨時解答臺胞在武漢過年的各類疑問,提供生産生活保障。

  此外,武漢市臺辦利用覆蓋全市臺企臺商的線上資訊發佈平臺,及時發佈《春節留漢防疫攻略》《疫情防護“路線圖”》等最新防疫政策資訊,主動協調衛生健康部門,在定點醫院設立臺胞就醫窗口,並有序組織在武漢的臺胞開展新冠疫苗自願接種登記工作。

  武漢臺資企業協會副會長廖伯元2007年來到武漢接手父輩的婚紗攝影事業,並在這裡立業成家。如今,他懷抱著妻子和一雙兒女,第十次在武漢度過春節。

  除夕夜,廖伯元和家人朋友一邊吃著年夜飯,一邊看著春晚,感慨萬千。“過去一年,我得到了地方政府很多支援,企業的經濟壓力也得到了緩解。2021年,我想留在武漢,與這座城市共同揮別艱辛,迎接未來。”

  一聲聲問候,訴説著萬千難以團圓的鄉愁。一句句祝福,傳遞著兩岸攜手共進的期盼。

  正月初二,春光明媚。熱愛運動的陳俊宇一早驅車來到武漢市郊的木蘭草原遊玩,他説,希望全球疫情早日緩解,兩岸恢復正常交通和交流,讓很多分隔兩地的家人早日相聚。

  第一次在武漢過春節的臺青王天山對記者説,“很多臺灣的朋友還沒有機會來大陸、來武漢,希望他們有機會親自來走走看看,了解大陸的浩瀚與美好山河。”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