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喜迎新春佳節
新華社北京2月3日電 題: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一樣的溫暖中國年——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喜迎新春佳節
中國農曆新年臨近,從大陸到臺灣,從香港到澳門,處處洋溢著濃濃的年味。雖然各地歡度春節的方式有所差異,但不同中卻又蘊含著相同的文化與情懷。
不一樣的年菜 一樣的“古早味”
對中國人而言,春節裏最隆重的一頓飯一定是除夕的年夜飯,家人圍爐團聚,表達對來年的美好祝願。
在港澳地區,象徵著“發財”“年年有餘”的盆菜,是年夜飯必不可少的吉祥菜肴。盆菜食材豐富,把菜從盆中“撈起”也寓意新年風生水起。
每年除夕,家住香港灣仔的朱玉英都要採購製作盆菜的食材:生菜(“生財”)、蠔豉(“好事”)、慈姑(“添丁生子”)、蘿蔔菜頭(取自諧音“彩頭”)。
“香港人都愛吃盆菜,盆菜的製作過程也很幸福。”朱玉英説,一家人分好工,一邊洗菜、切菜,一邊有説有笑,其樂融融。
臨近春節,澳門市民李先生專門陪著母親購買盆菜食材。他一手拎著滿滿的購物袋,一手在攤位上熟練地翻揀活蝦。“我每年陪我媽來這裡採買過年的盆菜食材,幾十年從沒間斷。”他高興地説。
在臺灣,源自福建的“佛跳墻”一直高居臺灣年菜外賣排行榜榜首。為搶過年圍爐商機,眾多飯店、食品業者都會推出各具特色的“佛跳墻”。“臺灣民眾過年選食材或送禮,最常見的是香菇、鮑魚,都是好彩頭。‘佛跳墻’裏面有乾貝、鮑魚、香菇、米粉等,是過年必備。”臺北迪化街商圈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徐慶棋説。
與港澳臺地區年菜的“南方口”不同,各式面點是西北地區年夜飯餐桌上的“要角”。
在陜西省禮泉縣袁家村,炸馓子、炸油糕、蒸甑糕,商家們精心準備著過年的美食。
55歲的杜教民在袁家村做生意已有十個年頭。從發面、扯麵到過油鍋,馓子製作的每個流程,他都十分用心講究。
“過去日子太窮,每年只有二三斤油,吃不起油炸馓子,只有過年才會製作。”杜教民説,馓子被關中人看作是長壽面,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
不一樣的特色活動 一樣的熱鬧年味
逛年宵花市、赴寺廟走春、賞社火表演……獨具特色且熱鬧非凡的各地年俗活動是春節期間的一大看點。
在港澳地區,逛年宵花市是一項傳統迎新春活動。香港人周玉英左手提著一盆蟹爪蘭,右手握著一個黃色風車。“蟹爪蘭寓意鴻運當頭、運轉乾坤,風車象徵時來運轉、順風順水,花費不到100港元就能買到心水好物。”她滿意地説。
澳門塔石廣場年宵市場裏,大型花燈和花藝展覽早早佈置在廣場周圍,紅色的揮春、利是封、中國結和造型各異的豬年玩偶挂滿了攤檔的貨架,市民們攜家出遊,挑選喜歡的商品。
在臺灣,每逢過年,人們都會赴寺廟走春,祈求來年順遂。今年臺北市各大廟宇春節期間也將活動不斷,部分寺廟除夕夜通宵開放參拜,也有廟方策劃花燈展,營造新春氣氛。
臺灣民眾過年也喜歡採買花卉。全臺最大的花卉年貨大街臺北花市為應對年節前夕採購需求,從1月31日淩晨起連續108小時營業。
在位於中部的河南省,逛傳統廟會是人們春節必須安排的活動。浚縣的正月古廟會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最初是人們祭祀神靈、祈求風調雨順的朝拜活動,後逐漸成為當地民眾自娛自樂的民俗文化活動。
廟會上,高蹺、秧歌、花船、竹馬、龍燈、獅子、背閣、頂燈、鑽火圈、武術、腰鼓……一個個社火表演隊將紛紛亮出拿手好戲,為人們帶去祝福。
不一樣的“時尚” 一樣的新春新意
新年新氣象,隨著時代發展和技術進步,各地同胞的春節生活也有了不少新元素。
在西北的寧夏,農民盛向波一進臘月就忙著採購年貨。與往年不同,今年他“趕了回時髦”:托村裏的農村淘寶代購員網上下單,買了不少進口食品和酒水飲料,甚至包括電視機這樣的“大物件”。
網際網路經濟的蓬勃發展讓迎春過年變得更加便利。朱仙鎮木板年畫、高密剪紙……多種代表中國傳統年俗的非遺手工藝品在“線上”受到追捧,為天南地北的家庭增添了濃濃的喜氣。
在香港,“綠色新年”理念正悄然流行。今年春節,“綠色年宵”走進香港15個年宵花市,使市民們感受到了新的氣象。“我們通過設立資源分享平臺和完善回收措施,向市民宣傳惜物減廢、物盡其用的資訊。”特區政府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説。
在臺灣,網際網路技術的運用也為人們帶來了新鮮體驗。日前,臺北永樂廣場被設置為“年獸窟”,設有創意道具及AR科技,市民可以和“年獸”互動並拍照“打卡”。
“過年是最重要的團圓日子,希望透過創意,讓人們體驗不一樣的過節方式。”臺北市副市長鄧家基説。
不一樣的團聚故事 相同的“情感密碼”
臨近春節,辛苦奔忙了一年的中國人懷揣著從未放下的牽掛,向著同一個目標——家的方向進發。
在青藏高原,一列火車從茫茫雪山之間疾馳而過。Z6802列車上,孟廣林坐在溫暖的硬臥車廂裏,心思早已回到千里之外的安徽老家。
“我在拉薩工作10年,父母、小孩和大部分親戚都生活在安徽。”孟廣林説。他的行李中裝著藏紅花、牦牛肉乾、奶渣等西藏特色産品,過年的時候,他要用這些來招待親友,分享難得的團聚時光。
與大陸一樣,每年春節臺灣也會出現返鄉人潮,臺灣春節疏運于1月31日正式拉開帷幕。
在臺北一家醫院做護工20多年的吳女士乘坐巴士回臺中過年。她説,雖然平時也經常回家,但過年團聚意義最特殊。“我和丈夫常年兩地分居,因此我們更加珍惜團聚的時間。”
今年春節,得益於港珠澳大橋通車、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港澳臺居民居住證推出,以及一系列便利港澳臺同胞措施的出臺,港澳臺同胞的團聚之路變得更加便捷。
“以前回澳門很折騰,得先從廈門到深圳,再轉車經廣州去珠海,最後過拱北口岸回到澳門,路上差不多得要七八個小時。”在廈門求學的澳門人盧建銘説,“現在直接從廈門坐高鐵到香港,再坐大巴經港珠澳大橋回到澳門,節省了很多時間。”
春節即將扣響每個中國人的家門,無論家中準備的是盆菜還是面點,迎面而來的都一定是熱氣騰騰的溫情。有人將春節比喻為一個巨大的磁場,而讓這磁場散發無窮魅力的,就是深藏于所有中國人心中共同的“情感密碼”。(執筆記者陳舒、尚昊;參與采寫:胡瑤、李華、章利新、劉斐、楊慧、王爍、丁梓懿、黃浩銘、張寶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