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記者內蒙古聯合採訪:美麗的草原,發展的熱土

2018年09月06日 08:32:00來源:人民日報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伴著草原上特有的悠揚旋律,8月下旬,近20家兩岸媒體的記者來到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參訪。活動主辦方全國臺聯表示,希望通過這次參訪,讓臺灣同胞更多地了解大草原,也感受到祖國大陸這些年的成就和變化。

  從草原腹地到原生濕地,從白樺林到大興安嶺,從國門到邊境口岸,記者們一路感受,滿是驚嘆。

  山川壯麗,生態更文明

  內蒙古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如衣帶般蜿蜿蜒蜒的清澈小河,像一幅壯麗的畫卷,讓兩岸記者沉醉不已。“今天終於知道了什麼叫做山川壯麗!終於可以親身體會金庸小説裏郭靖在草原上策馬賓士的感覺。”站在斷崖上,俯瞰著大草原上九曲輪迴的莫日格勒河,臺灣資深電視評論員羅友志頗為激動。

  在額爾古納,筆直而潔白的白樺樹榦直指藍天;在阿爾山,青翠密布的興安落葉松綿延不絕。“這是在臺灣無法體驗的旅程。”臺灣世紀新聞社記者陳苗生隨身背著一部相機,每到一處都迫不及待地合影留念,並在自己的朋友圈中曬著九宮格照片。

  “這些年來,整個內蒙古一直都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通過風沙源治理、防護林建設、退牧還草、退耕還林,努力讓天更藍、水更清、草更綠、空氣更清新,全力以赴建設祖國北疆生態文明的亮麗風景線。”導遊自豪地介紹。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白宇坤感嘆,內蒙古的草原和森林真是奇妙,“希望通過我的聲音能讓更多海外華僑華人領略內蒙古的美。”

  除了壯麗的山川、優美的生態,內蒙古吸引陳苗生的還有農牧民的生活方式和邊境小鎮的民族風情。“這些對遊客充滿吸引力的元素,應該讓更多人了解到。”陳苗生説。

  牧民農家,生活更美好

  在牧民的家中,很多記者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了成群結隊的羊。家住額爾古納市致富屯的55歲牧民楊旭,家中養著1000多只羊。

  “現在政策好了,才能養那麼多羊。防疫檢疫不收一分錢,政府還給一些其他補貼。”楊旭由衷感慨,我們牧民趕上了好時代,“我女兒在俄羅斯讀研究生,有時間會幫家裏在網上賣東西,快遞可以送到任何一個角落去。”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農牧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由溫飽不足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轉變。2016年農牧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11609元。

  在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説著一口地道東北話的劉金財也給記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金財高鼻梁,深眼窩,是俄羅斯族人,在當地經營著一家頗有民族風情的“家庭遊”旅店。“2009年剛建起來的時候,我們家是最大的,現在是最小的。”他説,“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越來越多,説明大家的生活越來越滋潤了。”

  向北開放,活力更充沛

  在滿洲裏,看著在邊境口岸來來往往的中俄民眾,以及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緩緩駛入國門,記者們心中感動油然而生。

  滿洲裏1902年開通鐵路口岸,當時這裡還是一片草原。如今,滿洲裏口岸已經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是我國沿邊口岸中唯一的公路、鐵路、航空三位一體的國際口岸。據口岸負責人介紹,2017年,滿洲裏口岸貨運量達到3109萬噸,居全國沿邊口岸之首。

  “國門和口岸與我想像中的邊境不一樣,它不是一個關上的大門,而是中俄雙邊的貿易通道。”臺灣今日新聞記者陳弘志説。

  “大草原的悠閒和開闊,邊境的多元和包容,是其他地方體會不到的。”臺灣新聞促進研究協會理事長黃義雄是第一次看到大草原,此行收穫滿滿的他,還計劃以協會的名義,在明年7、8月份帶幾個團再來參觀體驗。(記者 程龍)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