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高中歷史新課綱“去中國化” 輿論憂影響年輕一代史觀
中新社北京8月16日電 (記者 夏守智)臺灣教育部門課審大會日前通過高中歷史新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脈絡,引發各界廣泛關注。連日來,臺灣媒體頻發聲,指課綱修改是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又一實證,更憂慮“臺獨”勢力插手教育,將影響年輕一代樹立正確史觀。
《聯合報》14日社論指出,新課綱拋棄傳統臺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的劃分,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且以所謂“專題式內容”取代編年史,讓學生分不清朝代更替,對中國歷史認知模糊。
社論表達憂慮,對臺灣下一代而言,歷史課堂恐將變成穿越劇,看到“豬哥亮”(臺灣藝人)輔佐劉備不必驚奇,因為“諸葛亮”也能主持歌廳秀。
社論表示,當局肆意剪裁中國歷史,以為稀釋與解構中國史,就可以讓臺灣史卓然獨立。事實上,這種做法不僅無傷中國歷史,反而讓臺灣歷史脈絡模糊,蒙蔽了臺灣人的視野,也困惑了年輕一代。
臺灣淡江大學教授趙春山在《中國時報》撰文指出,對於課綱修改的關切,不應只擔心“去中國化”或“臺獨”問題,而應關注整個臺灣年輕一代的歷史觀問題。他説,教育工作者常感嘆,臺灣年輕學生愈發缺乏歷史觀,並非他們健忘,而是沒有多少東西讓他們學習和記憶。
“拯救21世紀人類社會的,只有中國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紀是中國世紀。”他引述歷史學家湯恩比的話認為,身為在臺灣的中國人,理應為此感到驕傲。若是別有圖謀割裂兩岸歷史連結,不僅會讓臺灣青年人的歷史觀扭曲,也會衝擊兩岸關係穩定。
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吳展良在媒體疾呼,從小學到高中,四百年的臺灣史可以螺旋式學習三遍,而五千餘年中國史卻一再縮減,這擺明是用政治力控制年輕人的國家和文化認同。
他表示,影響臺灣未來的最大因素必然是大陸,在此情況下,將中國史縮減至此,會影響年輕人對大陸的認知,並危及他們對兩岸未來走向的判斷和選擇。
臺灣大學教授張亞中也直指,這群“去中國化”共謀者,讓臺灣內部衝突激化,讓兩岸關係緊張,讓青年人失去歷史文化的根。他強調,歷史是民族的根,沒有中國史,臺灣不會有未來。
不過,也有學者指出,民進黨當局種種“去中國化”手段,最後恐將“竹籃打水一場空”。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主任胡幼偉表示,臺灣年輕人並不糊塗,當局大搞“去中國化”;他們為了自己的前途,選擇“中國化”,紛紛赴大陸求學、就業。(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