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日駐臺機構明年改名 大陸強硬回應:勿給臺灣發錯誤信號

2016年12月29日 09:01:58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林曦】日本駐臺機構28日宣佈,從明年元旦起開始更名,在名稱中加入“日本台灣”四字。一些島內政客把它看成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與臺灣“斷交”後,日本的“雪中送炭”,綠營更宣稱這是臺灣一次“外交大突破”,是擺脫一中原則的首部曲。對此,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8日表示,大陸對日方的“消極舉措”表示強烈不滿,敦促日本堅持一中原則,並已為此向日方提出交涉。

  日本駐臺機構“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會”28日宣佈,自2017年1月1日起將改名稱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今後將扮演日臺間的橋梁,盡心竭力使日臺關係更上一層樓。臺灣“外交部”隨即發佈新聞稿稱,新名稱明確反映該協會在臺工作的實質內涵,印證臺日關係繼續朝正面方向發展,“外交部”表示歡迎。按照臺“外交部”的數據,近年臺日關係發展密切,日本是臺灣第三大貿易夥伴,臺灣則是日本第四大貿易夥伴,2015年雙方貿易總額達579億美元。此外,雙方人員往來日益頻繁,2015年互訪人數為530萬人次,今年應該能夠突破600萬人次。

  親綠的自由電子報稱,日方表示,“交流協會”改名理由是“時代變了”。首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和臺灣的實務關係並不頻繁,但最近各領域來往密切;其次是最近日方曾在臺灣進行民調,發現知道“交流協會”是什麼的受訪者只有10%,不知道的高達80%。自由電子報稱,此舉為1972年臺日“斷交”後“交流協會”創設以來的最大突破,也顯示日本重視對臺關係的決心。

  “中央社”28日回顧稱,臺灣與日本1972年9月“斷交”,同年12月日本成立“財團法人交流協會”(簡稱“交協”),臺方成立“亞東關係協會”(簡稱“亞協”)”,作為雙方事務溝通與互動的平臺,繼續維持經貿、文化交流及技術合作等非政府間實務關係。當時日本政府希望的名稱是“日本交流協會”,但蔣介石要求用“日華交流協會”,日本不同意,最後只以“交流協會”為名。之後“亞協”陸續在東京、大阪、福岡、橫濱、那霸和札幌六地,“交協”在臺北、高雄兩地設立了辦事處。“中央社”説,“亞協”雖然屬於臺灣“內政部”登記的人民團體,實質上則由臺灣“外交部”及“經濟部”派人組成,執行“外交部”對日相關業務。

  熟悉臺日關係的臺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學者蔡增家分析稱,“交流協會”改名,是臺灣對外“正名”的重要里程碑,但實質上能否轉化為具體的“外交關係”上的提升,尤其未來臺日高層能否互訪,是重要觀察指標。民進黨“立委”姚文智稱,國際間如果能逐漸“正名”,凸顯臺灣的識別,“百分之百歡迎”。“立委”李鴻鈞提醒説,不希望因此觸動對岸敏感神經。前駐日代表許世楷建議臺灣“亞東關係協會”和在日本的聯絡點“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趁機一併“正名”,“外交不能只想維持現狀”。日方則稱,這是臺灣的事情,但是否會發生政治上的衝擊尚待評估。

  “中央社”注意到大陸態度強硬。華春瑩在28日的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和明確的,堅決反對任何製造“一中一台”或者“兩個中國”的企圖;敦促日方恪守中日聯合聲明確定的原則和迄今向中方所做的承諾,妥善處理涉臺問題,不要向臺灣當局和國際社會發出錯誤的信號,不要給中日關係製造新的干擾。

  聯合新聞網28日評論説,“外交”一向講求互惠互利,日本雖將其駐臺單位加上“臺灣”二字,但臺駐日機構的名稱卻仍然未動,依舊是“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由此可見,此舉只是日本應臺灣社會的“內需”做給臺灣人看的政治舉動;對日本內部而言,日本政府並未改變,對臺關係仍然不脫一中架構。文章説,從現實看,臺日關係仍須通過“日本交流協會”及“亞東關係協會”的民間白手套進行,前者縱使改名仍然無法擺脫其民間性質。此外,臺日關係長期處於“不對等”狀態,日本駐臺人員享有“外交人員待遇”,但臺北駐日官員卻無法享有“準外交人員的禮遇”,連最基本的“外交”車牌,日本政府都吝于給予。臺灣當局雖然屢次爭取,但日本都以雙方無邦交來推辭,“不能把日本的一點‘菜尾’當成外交大餐”。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