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奧巴馬説臺灣是亞洲民主榜樣,蔡英文醉了

2016年09月08日 10:31:30  來源:海外網
字號:    

640.webp (9).jpg

  原標題:奧巴馬説臺灣是亞洲民主榜樣,蔡英文醉了

  最近臺灣有點兒不安生。

  9月3日,島內爆發了20多萬人的“軍公教”團體大遊行,直接包圍了“總統府”,隊伍中甚至有人打出“官逼民反、走狗當道”的標語;5日,數十個“反迫遷”團體則高喊“百日新政,迫遷依舊,土地正義,重回凱道”等口號,要求蔡英文當局通盤檢討土地政策;12日,臺灣的觀光業團體還將上街遊行……

  用島內的話説,“天上的華航、地上的小黃(計程車)、中産的軍工教、高速路收費員”,都上過街了。但其實,這些都是前奏,後面——後面,還有60多撥人在排隊等著遊行呢。

  説來也有意思,9月6日,在寮國準備出席東亞峰會的奧巴馬,還誇獎了臺灣:“民主可以在亞洲蓬勃發展,從日本、韓國到臺灣,我們已經看到民主成長茁壯的例子。”我們覺得,觀海同志在説這話的時候,也許真的是發自肺腑的。

640.webp (10).jpg

  街頭

  為什麼會上街?不同群體或許有不同的具體感受,但共同點只有一個:不滿現狀。

  比如,12日即將在臺灣街頭展開的“百萬觀光産業自救大遊行”,理由就很實在:“要生存、有工作、能溫飽”。用臺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發言人的話來説,遊行是要表達産業心聲,“沒有政治口水,只有滿腹苦水,沒有意識形態,只有學費房貸”。確實,自民進黨上臺以來,由於臺灣當局對九二共識的模糊立場,陸客團已經出現銳減。

  數據顯示,相比于前年,陸客團已經減少了八成,有八成陸客遊覽車在“曬太陽”’;臺灣的中文導遊,從1萬多人銳減到2000多,這些導遊每個月甚至都沒有團帶,“不要説還車貸、房貸,連9月小孩的學費都繳不起”;臺灣中南部、花蓮、臺東等地,旅館的住房率也下滑了一半,臺灣的精品購物店則只剩下一兩成客源,很多都在考慮讓員工休“無薪假”、停薪留職甚至裁員。

  臺灣“中華觀光精品産業協會”理事長張雅琍表示,“大陸游客為臺灣創造了2000億元(新台幣)産值,涉及幾十萬個家庭的生計。一旦兩岸市場崩盤,很多人都會被波及。我們真的要呼籲當局正視現實,吸引更多大陸游客。”

640.webp (11).jpg

  9月3日的大遊行(已經超過“太陽花”時的上街人數)則更令人深思——這是臺灣首次出現以軍人、警察、公職人員、教師為主的遊行抗議。而這些人,恰恰是臺灣運作的支柱,是社會安定的基石,平日裏也都是平和理性的群體

  2008年,蔡英文曾説:“人民走上街頭,是執政者逼出來的。”8年後,此話應驗——在蔡英文的“年金改革”裏,民進黨從言行到政策,無不在對這一群體進行污名化,説他們“拿的錢最多、導致年金快破産”;綠營的“立委”、名嘴、政論節目也始終對其嘲諷挑釁,甚至説出“鄙視選民”的話來,讓軍公教們更覺被羞辱。

  遊行的發起者、臺灣退役“中將”吳斯懷就説:“掌權者務必深思,鼓動民粹很容易,掌控民粹是不可能的,非要弄到最後不可收拾嗎?”

  雙標

  這些年來,街頭政治似乎已經成了臺灣的常態。“反服貿”佔領“立法院”要上街,衝擊“教育部”的反課綱要上街。當時的蔡英文怎麼説?“如果追求民主有罪,我們都有罪”,“如果國民黨不加入改變的行列,下一次學運和社會運動勢必更激烈”。

  此次蔡女士的表態也很有意思。3日,就在軍公教上街那天,她正在臺灣中部的一個酒莊品酒。隨行記者提到當天的遊行,蔡英文並未直接回答,只説“我們走我們的”。4號,在出席一個青年政策論壇時,蔡女士則溫言軟語地告訴年輕人,“沒有必要就不要常常走街頭”,“要坐下來好好理性來談,這是民主進步社會最重要的價值。”

640.webp (12).jpg

  這話也讓很多島內人士覺得黑色幽默:自己上街就可以,別人上街就不行?要知道,民進黨本就從街頭起家;蔡英文在圍攻陳雲林的戰車上獲得“暴力小英”的頭銜,在民進黨內揚名立萬;上臺後,她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撤銷對“戰友”“太陽花”的控告,因為擅闖公衙、毀壞公物是一場“政治活動”,無關刑事!

  事實上,這種頻頻上街的“鬥爭文化”,早就引發了臺灣社會的焦慮。大概她也她也意識到街頭不只是自己的堡壘,年輕人也不是“天然獨”和永久的戰友,因此才勸説年輕人別“走街頭”,對最先發起的幾起抗議,全部照單全收,以求換得太平。

  但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是有連鎖效應的。更何況,正如9月12號要走上街頭的失業導遊所説,“非忍無可忍,誰要上街頭?”選舉時,蔡女士開出的支票太多,現在沒有兌現的跡象,選民自然就會跳腳。比如兩岸關係,蔡英文承諾“維持現狀”,現在連臺北故宮都要靠允許拍照攬客了,大家當然要質問——説好的現狀呢?怎麼維持的?

  臺灣的街頭,從此恐怕再難平靜。

640.webp (13).jpg

  民主?

  從政百天,“空心菜”的民意支援率已經迅速下滑。在上街與鬥爭之間的臺灣,為什麼還能被奧巴馬稱為“民主茁壯”的榜樣?

  上次俠客島推薦過的臺灣大學政治學教授朱雲漢對民主的反思,似乎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朱雲漢在論述中寫道,在“第三波民主”影響到的新興民主國家和地區,“民選政治人物為了選票,挑動選民情緒,政權變成職位分贓體系,貪污腐化橫行;為掩飾執政缺失,刻意操弄認同、宗教與族群議題,製造仇恨、兩極對立與社會裂解,甚至引發種族暴動;爭奪執政地位與維護黨派利益壓倒一切……”

  他進一步寫道,“其實西方國家政府並不在乎這些國家或地區是否只是演出一場民主假戲,只要他們基本上實行市場經濟、對國際資本開放,以及在戰略與外交關係上親西方,民主的實質內涵就不用太計較,因為認真計較起來大家都很難堪。如果我們繼續追問’民主’究竟帶來哪些好的改變,是否能給大多數人民興利除弊,是否能為絕大多數公民的基本權益提供保障,是否能為’良好治理’創造有利的條件,這些民主的實際情況偏離這些本質性標準就更遠了。”

  更深刻吊詭之處在於,“美國作為積極推進民主的唯一’超強’,卻是劣質民主的最大傳染源……美國以世界民主模範自居,卻無法提供一個良好治理民主的示範……新興民主國家地區的政治精英以及身邊的幕僚,正是從美國政治人物的身上學習各種惡質的政治競爭、民意操弄手段與技巧。美國不僅提供錯誤示範,還向世界各國輸出這些政治伎倆。”

  其實很簡單,本身,民主是一種政治結構和治理方式,但在過去的幾十年內,這個詞已經意識形態化了,變成了“民主帝國主義”,仿佛只有這一結構才是唯一正確,實行了這一制度就能一勞永逸地帶來社會的良好治理。

640.webp (14).jpg

  但事實遠非如此。比如在臺灣,民進黨上臺之後做的一件大事就是針對國民黨的“不當黨産條例”,在臺灣政壇點燃清算鬥爭之火;但民調則顯示,當下臺灣人最關注的則是經濟發展,佔到48.7%,關注“轉型正義”的只有4.7%。按説“當家不鬧事”,本來上臺之後,民進黨應該先在民生、經濟上表現一把,安撫人心,穩定社會,而對於鬥爭性的話題放放再説,沒想到鬥得剎不住車,外鬥“九二共識”,內鬥對手政敵。

  這也就難怪民眾上街了——兩岸關係吃緊、退休金告急、“新南向”有難、青年低薪無解,這些臺灣迫切要解決的難題,都不是街頭和口號、政治鬥爭和攻訐能夠解決的

  換句話説,以街頭等同民主、以民粹混充民意的公式已經在臺灣成立。以“民主進步”為名的政黨既然收割了街頭和民粹的政治利益,也必然需要接受街頭和民粹的考驗。在這個當口,像蔡女士那樣再請人們“理性”,就算臉皮夠厚,也毫無説服力。

  畢竟,民進黨能轉“發夾彎”,人群的彎是轉不過來的。長期經濟低迷、民生不振的臺灣,需要的是發展經濟、高效管理和合理的制度,可帶領他們前進的,又恰恰是依然沉溺于“清算黨産”、欲置對手死地而後快的民進黨。對這些,不知奧巴馬同志知否,見否,懂否,care否?(文/終年無休)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