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上升通道轉變用人導向
提及職業教育,許多家長會認為,那是初考或高考“分數不高”孩子的無奈選擇。“在大部分人眼裏,技就是‘雕蟲小技’,只是一個賴以生存的飯碗而已。”參會的部分大陸職業院校校長坦言,對於望子成龍的家長而言,職業教育就等同於“次等教育”,“因此,望子成龍從來就不會和‘技’聯繫在一起”。
“長期以來,人們對職業教育所持有的偏見,根深蒂固。要改變這種觀念,恐怕一時難以做到。”臺灣科技大學校長廖慶榮認為,要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觀感,最有效的途徑是從資源投入和政策導向入手。他建議大陸,在排名前3名的大學裏,培育1所承擔職業教育任務的一流大學;在排名前10名的大學裏,則培育3所承擔職業教育任務的一流大學。
臺灣科技大學是臺灣職業教育院校體系中的標桿大學。這所大學的大部分畢業生最終進入了上市公司就業,承擔著許多大公司的研發任務。“許多職校畢業生在職場打拼多年後,都會選擇再深造,首選的學校就是臺灣科技大學。”廖慶榮説,設立職業教育名校,讓職校畢業生擁有學業上升通道,可以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和歧視。
當然,社會各行業的用人態度也至關重要。如果許多企業看重的不僅僅是文憑,還有人才的實際能力,將促進職業教育與人才市場的良性迴圈。
為此,臺灣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建議,職能部門要從制度入手,從過去重學歷的用人導向,轉為以能力考量為基礎的用人導向。具體而言,應儘快建立行業技能鑒定、證照考級體系,讓用人單位可以依照技能水準招錄人才。
改變“士大夫”觀念,需要營造“職業教育照樣成才”的濃厚氛圍。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吳清基認為,職業教育不單單是因材施教,還要讓學生發揮各自的所長,找回信心、價值感和尊嚴感。
目前,在臺灣的上市(上櫃)企業中,有10%的企業老闆或創辦人是臺北科技大學的技職畢業生。“這讓世人看見了職業教育畢業生的價值,對改變社會的偏見大有裨益。”臺北科技大學校長姚立德説。
鍛造實戰師資提高教學品質
“現代職業教育不能簡單地定義為‘藍領教育’,關鍵要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福建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吳仁華認為,作為技術型院校,職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力和創造力,而在這方面教師的力量不可或缺。
然而,目前大部分職業院校,主要招收博士學位的老師,卻極少或甚至沒有來自業界的師資。“殊不知,這種缺少實務師資的職業教育體系,很容易與産業需求相脫節,也直接影響到職業教育畢業生的競爭力。”論壇上,不少職業院校校長坦言。
那麼,如何鍛造實戰型師資隊伍?自2005年起,臺灣推出了“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要求技職學校須具備一定比例的業界師資,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掌握産業脈動,增強課程實戰性,提高教學品質。
據悉,目前臺灣科技大學對教師評鑒、升等體系進行了改革,摒棄以往以技術報告參評職稱的做法。“老師可以自主地在學術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選擇合適的比例,以利於自身職稱升等。”廖萬榮説,原先許多老師都傾向於學術研究,沒多少人願意搞應用研究,該政策執行後,越來越多的老師熱衷於産學合作,推行實務課程內容,整個教學局面就扭轉過來了。
對此,臺灣銘傳大學副校長王金龍持同樣看法。“當前,銘傳大學正大力實施‘大學教學卓越計劃’,推動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學校鼓勵80%的高學歷教師到大企業蹲點調研,協助企業解決難題。”王金龍告訴記者,蹲點期間工資照發,短則半年、長則一年,教師從中可獲得實戰經驗。同時,學校還聘請了大型企業中高層人士來校授課,每學期至少有3到6周的課程,以此提升課程實戰力。
誠如許多業界人士所言,職業教育的成敗關鍵在內涵建設,培養一流的學生,需先培養一流的教師,而兩岸在師資交流、技能培訓、聯合辦學等方面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攜手破題之路方興未艾。(本報記者李向娟)
採訪手記>>>
莫忽視職業教育的均衡發展
臺灣技職類院校起步早、發展快,已形成中職、高職、高等職校于一體的職業教育體系,為臺灣經濟發展源源不斷地輸入大批的高新技術人才。
近年來,我省借鑒臺灣辦學經驗,引進臺灣優質教育資源,創造了“3+1”、“校校企”等閩臺高校合作的新模式。眼下,我省正在擬定《福建省促進閩臺職業教育合作條例》,並提出了閩臺高校合作計劃等,這都將為閩臺職業教育合作迎來新契機。
採訪中,不少臺灣職校校長指出,閩臺職業教育的合作空間廣大,在引入臺灣師資、兩岸共同成立研究室、合編教材等方面,都可以嘗試合作。“不過,在借鑒臺灣經驗的同時,要避免重蹈臺灣的覆轍。”臺灣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表示,臺灣曾經盲目擴張研究型大學,並將島內原先77所專科學校改制為13所,這給産業發展帶來莫大局限。因此,發展研究型大學、高等職業院校時,千萬不可忽視中等職校的均衡發展。
當然,若要職業教育的競爭力不輸于普通大學,贏得社會公眾的認同,還需相關配套政策的扶持。如提高技職院校研發補助比率、為有潛力的職業高中生提供就讀優質大學的機會等。在新機遇下,我們期待,閩臺職業教育在各方的努力和推動下,能攜手迎來新的春天。
[ 責任編輯:李寧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寧
原稿件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