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臺灣行政部門提出的“財政健全方案”,近日,臺灣“立法院”三度通過《所得稅法》相關修正草案,新增“富人稅”。年綜合所得凈額逾千萬元(新台幣,下同)者,稅率由40%提高至45%,同時對股民及銀行保險業加稅。至於上班族,修正草案規定,可獲減稅,薪資、殘障特別扣除額與標準扣除額均調高。
臺《聯合報》報道,“立法院”財委會召委賴士葆表示,此次加稅案受到朝野不分黨派的支援,有機會在今年的六七月實施。
一般而言,富人稅是指政府向高收入人群加收個人所得稅。調整富人稅率有望縮小貧富差距,但或許也會造成企業資金外移、衝擊臺灣經濟。5月23日,有調查顯示,近九成的受訪年輕人,權衡之下,仍然贊成調高富人稅。
臺灣史上最大加稅案
《聯合報》報道,島內有9000多名年所得凈額千萬元以上的富人,增收45%的“富人稅”後,加上對股利所得者與銀行、保險業增稅,當局全年凈增稅收預估增加650億元,堪稱臺灣史上最大加稅案。
臺官方統計顯示,島內貧富懸殊在2011年達到歷史頂點,最富有家庭比最貧困家庭的收入高出96倍。甚至有觀察家分析,近期臺灣一系列反政府遊行示威,很大部分是貧富懸殊種下的惡果。
歐債危機、經濟不景氣,馬英九第二個任期伊始,即表示未來稅收改革新方向是逐步落實“所得多、繳稅多”的原則。臺灣的稅率不算低,只是依據現行稅制,針對富人的高稅率並沒有把富人的稅收上來。近年的稅收統計顯示,年收入凈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家庭,平均股利收入佔了63%,薪資收入僅佔23%。而作為“搖錢樹”的股票,其交易所得卻是全部免稅。因此,甚至有島內學者指出,不合理的稅制是臺灣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直接導致稅收乾涸、財政吃緊,讓“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近年來少見的大規模加稅措施,卻在“立法院”僅一個會期,就快速獲得三讀通過。此次修法被視為健全財政的重要一步。所謂開徵“富人稅”,嚴格來説就是增加針對資本所得而課的稅。建立“回饋稅”制度,讓少數行業或高所得者多回饋社會,使多數人受益,進而成為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有島內媒體發表評論指出,臺灣近年一直受高額債務困擾,馬英九連任後即面對“開徵富人稅”的巨大民間壓力。 2013年,臺灣每人平均負債93萬元。“臺灣從錢淹腳目(臺語裏腳目指腳踝),變成了債淹腳目”。加徵“富人稅”,充實公庫,至少讓民眾覺得臺灣還有希望,當局也不會因債限問題而破産。
富人避稅手段花樣多
臺灣“財政部長”張盛和形容,稅改草案過關是“財政史上的一大步”。他在接受島內媒體採訪時表示,很多富人都表示樂意多繳稅,並點名指出,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臺達電董事長鄭崇華及東森房屋董事長王應傑等企業老闆都表示願意多繳稅,而且也捐贈很多,其作為令人敬佩。
借財富重分配,消弭臺灣貧富差距,是臺當局開徵富人稅的重要原因。臺灣的富人此前也並非不繳稅,開徵“富人稅”是將所得稅由40%上調至45%。雖然也有不同聲音,但事實上,富人加稅,富人的呼籲也是不可忽視的促成因素。郭臺銘呼籲課徵富人稅,提出針對前300名富人多增加所得稅的版本。張忠謀公開表示,希望師法美國總統奧巴馬向富人加稅,且提出臺當局應“封鎖”富人正當避稅路子。
臺媒報道,島內富人避稅手法五花八門。臺灣一會計師説,夫妻互相贈與豪宅,是富人間資産配置及避稅的常用方式。還有富豪為了避稅,用公司名義持有豪宅,可藏富於公司,且只要公司董事長由父親變兒子,公司持有的豪宅也就歸於兒子,不須繳贈與稅。
臺灣政治大學金融係教授殷乃平還指出,富人節稅管道很多元,包括成立公益基金會、到維京群島設公司或把資産移到境外等,賺的錢進口袋卻享受優惠稅率。
還要在“濟貧”上下工夫
臺當局希望通過稅收杠桿“請富濟貧”,普通工薪階層及特殊人群都享有小幅減稅的“小確幸”,這部分,預計全臺有約700萬人受惠。馬英九指出,目前為止輿論的反應都是正面,接下來需要“財政部”與相關部會持續與公眾溝通,並獲得基層民眾支援。
不過,也有臺灣財經學者認為,如果堵不住富人避稅管道,僅靠提高富人稅率,效果有限,恐怕最後只會落入看得到、吃不到的下場。也有學者擔心,美國、法國都有因稅率過高而導致富人出逃、企業出逃的狀況,此次稅改會不會以嚇跑企業或資本為代價呢?
殷乃平建議,比較實際的做法是,將貨物稅納入考慮範疇。舉例來説,高爾夫球用具應課貨物稅,或想辦法從有錢人團體所從事的活動下手,如高級汽車除了扣奢侈稅外,貨物稅也應提高,才能建全長期的稅制。
臺大副教授辛炳隆進一步指出,還應在“濟貧”上多下工夫。臺當局近年希望透過補貼企業讓企業為員工加薪,實施結果就是:原3萬元的工作在政府補貼後企業僅支付2.5萬元,當局補貼的5000元變成企業的福利。另一方面,要改善民眾薪資偏低問題,除了增加工作薪資,還必須搭配民眾一定要消費的託兒、托老、教育等補助,以及公營事業掌握的油、電等價格,以平抑消費物價機制,讓低薪族即使薪資不高,也不會有太大的貧窮感。
不難看出,增收富人稅此番高調通過,承載民眾對經濟成長、社會變革等太多期待。如何把政策落到實處、顯現實效,對臺當局而言,一切才剛剛開始。
李煒娜
(圖片來源:百度)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