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末,盤點2013年兩岸經貿的“大賬冊”,可以看到交流合作“減除”了更多的障礙,實現了更大的“加乘效應”。這既顯示了兩岸經濟合作的良好發展勢頭,也昭示兩岸中國人新一年應把握機遇,除弊興利,加快推動經濟合作邁上新臺階。
減:早收産品全數零關稅
2013年伊始,兩岸經貿合作就傳來喜訊。元月1日,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期收穫計劃啟動第三階段降稅。至此,早收計劃中的806項貨品全部實現零關稅。
輪胎被列入最後一批降稅産品。為善用早收計劃的紅利,臺灣第二大輪胎廠“建大工業”隨即展開了新一輪的兩岸佈局,在臺南、昆山、惠州等地新建或擴建工廠,以增加産能,搶攻新市場。
據大陸海關統計,今年1至10月,大陸自臺灣進口ECFA早收産品共減免關稅5.5億美元,使臺灣産品享受早收計劃減稅金額累計達12億美元。另據臺灣海關統計,同期臺灣自大陸進口早收産品共減免關稅逾5000萬美元,累計減稅金額逾1.2億美元。
“減負”刺激兩岸貿易再增長。商務部統計顯示,今年1至11月,大陸與臺灣貿易額達1807億美元,同比上升18.8%。
ECFA對臺灣出口助益尤其明顯。據臺灣當局經濟部門統計,今年上半年,列入早收清單的臺灣産品出口大陸同比增加9.18%,遠優於臺灣對大陸整體出口3.03%的增幅。
加:兩岸經濟合作增辟新天地
12月4日,大陸正式頒發4G牌照。臺灣證券市場很快作出反應,“4G概念股”在臺股整體走跌的情況下逆勢上揚,表現搶眼。
一年來,兩岸産業合作繼續深化。在11月召開的首次升級版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上,七個産業合作推進小組均達成合作備忘錄,兩岸業者共簽署17個在各領域具有帶動作用的合作項目。“1+1大於2”,兩岸企業家體認到只有擰成一股繩,才能更好地共同應對外部挑戰。
兩岸雙向投資持續增加。今年1至10月,大陸共批准臺商投資項目1640個,實際使用臺資17.1億美元。同期,臺方核準陸資赴臺投資中,非金融企業共95件,投資或增資額約1.4億美元;金融機構3家,投資額約1.4億美元。
2009年即赴臺投資的福建新大陸電腦股份有限公司今年繼續保持盈利,企業還與臺灣方面合作完成了全球首顆物聯網應用二維碼解碼晶片。“在兩岸産業合作方面,我們每年都在推動,每年都有進步。”新大陸科技集團總裁王晶説。
乘:兩岸“貨幣直航”啟航
年初,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展開實質運作,臺灣首批46家金融業者在與中國銀行臺北分行簽署清算協議後,于2月6日正式開辦人民幣業務。4月2日,新台幣在大陸地區的清算行——臺灣銀行上海分行正式開辦了現鈔兌換業務。
“貨幣直航”的實現,打開了兩岸金融合作的大門。“這將降低原本需經第三地進行貨幣調運和匯兌交易的成本,減少兌換過程中的損失。而且,對金融業者而言,兩岸‘通匯’意味著更多機會。”臺灣銀行上海分行行長顏圭田説。
截至2013年12月,島內人民幣存款總計已超過1200億元。12月10日,交行、農行、中行、建行的香港分行首次推出合計金額逾67億元的“寶島債”,在臺灣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掛牌交易。
臺灣政治大學鈕則勳博士説,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上路”對臺灣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具有重要意義,臺灣若能搭上人民幣國際化的“順風車”,將對臺灣經濟起到“乘法”放大作用。
除:服貿協議生效阻礙亟待消除
今年6月,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上海簽署。這是ECFA後續協商的重要成果,被兩岸輿論和業界普遍認為是兩岸經貿正常化、自由化進程中的又一里程碑。
“服貿協議無疑是一個好機會!現在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臺灣中華無店面商務發展協會理事長、“東森國際”董事長廖尚文獲悉協議簽署後興奮地説。
根據兩岸服貿協議,臺灣業者將可在福建設立合資企業,經營電子商務網站,持股比例可達55%。協議甫簽,“東森國際”即決定在廈門與陸企合資,希望帶領臺灣中小企業前進大陸電商市場,更雄心勃勃地瞄準全球15億華人零售市場。
但直到年底,廖尚文的計劃仍無法付諸實施。因為在民進黨等在野勢力的阻撓下,服貿協議須經臺立法機構逐條逐項審查、表決後方可生效,至今仍處於“空擺”之中。
這場“空歡喜”堪稱2013年兩岸經濟關係的最大缺憾,而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則是奠基未來兩岸經濟合作的最大利好。
國務院臺辦發言人范麗青就此表示,在兩岸經濟合作方面,相信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平等參與市場競爭、開放市場準入、科技創新扶持、智慧財産權保護等方面,臺灣投資者將進一步享受改革紅利,在更好的環境中持續健康發展。
“我已紮根平潭綜合實驗區,希望明年能吸引更多臺商進駐平潭,共同創業,共用商機。”展望新一年,福建臺商李雲輝充滿樂觀。他説:“兩岸經濟合作越來越緊密,這是誰也無法阻擋的趨勢。”(記者齊湘輝 陳鍵興 許雪毅)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