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學者:臺應棄裹小腳步伐 大幅推兩岸産業合作

2013年12月17日 09:21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在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第5次例會上,臺灣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提出兩岸應構建“産業供應鏈合作機制”,建議雙方討論參股或相互投資,建立股權合作關係,推動兩岸垂直合作,以減緩兩岸平行競爭態勢。筆者認為,在當前新形勢下,避免兩岸産業重復建設、推動兩岸産業合作分工佈局十分必要和重要,臺灣方面的提議有利於探索兩岸産業合作新模式,對減緩兩岸産業間不必要的惡性競爭具有一定的意義,但若要真正落實則需要臺灣當局摒棄對大陸“裹著小腳”似的開放步伐,“大開大闔”地推動兩岸産業合作。

  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兩岸經貿關係取得長足的發展,這主要得益於兩岸經濟互補性較強,大陸土地、勞動力等生産要素成本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而臺灣的資金、技術等優勢明顯,雙方通過合作最大程度地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推動經濟共同發展。

  但近年來,過去互補性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兩岸經貿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一方面,大陸經濟迅猛發展,經濟轉型步伐不斷加快,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經濟更走在前列,與臺灣經濟整體發展水準差距大幅縮小;另一方面,本世紀以來臺灣經濟轉型進程緩慢,特別是在民進黨執政的8年裏,臺灣經濟未能順利搭上大陸經濟騰飛的順風車,更從“亞洲四小龍”的前列跌至底座。

  更重要的是,由於過去兩岸長期處於嚴重政治對立,兩岸並未建立起有效的産業合作機制與平臺,導致兩岸産業合作缺乏公權力的介入而處於自發無序的狀態。其結果是,儘管總體上兩岸經貿關係的互補性仍佔主體,但不容忽視的是,兩岸經濟間的競爭性趨於增強。這引起兩岸各界的高度關注,也對島內民意及兩岸關係産生複雜影響。2012年臺灣《聯合報》“兩岸關係趨勢”民調顯示,38%的島內民眾認為兩岸經濟呈競爭狀態,首次超過認為“互利”和“既競爭又互利”的比重。

  平心而論,兩岸經濟展開競爭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産物,一定的公平合理競爭對促進兩岸經貿關係健康快速發展具有積極影響,但若兩岸進行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不僅浪費大量經濟資源,還會嚴重挫傷兩岸相關業者的信心,對兩岸經貿關係乃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産生不利影響。因此,兩岸應加速推動産業合理分工佈局,才能有效避免惡性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以來,兩岸産業合作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兩岸成立産業合作小組,積極推動重大項目合作,在LED照明、無線城市、冷鏈物流、汽車等産業取得較大進展,兩岸産業搭橋計劃也持續推動,這顯示兩岸新型産業合作正穩步推進。但總體看,由於多因素的制約,兩岸産業合作仍有不小的完善優化空間。要真正推動兩岸産業合理分工佈局,需要兩岸著眼于構建供應鏈、生産鏈、價值鏈等在內的産業鏈的合作與整合,促進兩岸各類生産要素的融合。這一方面需要兩岸繼續依託ECFA推動新型産業合作,另一方面更需要臺灣加快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制度化與機制化,儘速消除目前兩岸經濟合作中的各種障礙,讓市場在兩岸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才能真正推動兩岸産業合理分工佈局。(王敏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