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下月將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日前明確表態指出,將在全會上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並作出總體部署。境外華文媒體指出,中國領導人在全會前夕高調宣示改革,令外界對三中全會充滿期待。
中國領導人高調宣示改革
香港大公網23日的評論文章指出,習近平借會見外賓之際回應外界對中國的改革關切時,首次給出了中共高層對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預期: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並作出總體部署。在這一表述中,習近平首次為改革這一主題加了定語和謂語:全面深化與總體部署,令外界對三中全會充滿期待。
文章説,從官方通稿來説,習近平此番回應似有備而來。直接回應關切: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並作出總體部署;接下來,“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係”,則屬於改革前提的重申,延續了官方此前有關改革的既定立場;“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意在表達改革之決心;“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增強社會創新活力”,則提出了改革的三個目的。
美國世界新聞網報道稱,即將於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被視為定調這一屆領導集體改革全局的一次重要會議,此前習近平在出席APEC元首峰會談及三中全會時,首次透露中國正在研究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方案,他矢言改革尤其是經濟領域的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關係調整,涉及各方面體制機制完善,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
香港《大公報》刊載《三中全會續釋制度紅利》一文指出,李克強本週一在中國工會“十六大”上指出,全面深化和加快改革,釋放更多制度紅利,依靠內生增長、創新驅動,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這是中國總理在三中全會前夕再次為改革鼓與呼。
文章説,從今年3月李克強就任總理以來,中國改革進入了快車道。在三中全會召開前夕,李克強如此高頻率地總結改革、強調改革、部署改革,無疑具有極強的政策定調意義,同時也極大地穩定和提升了國內、國際對新一輪改革的預期。
美國前財長保爾森在《紐約時報》上撰文指出,中國經濟改革前景比任何時期都要好,中國新決策層對於改變增長模式具有共識,並能實施“強有力”的領導。
改革未竟改革 開放尚未徹底開放
新加坡《聯合早報》指出,按照習近平APEC的闡述,統籌推進改革的領域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面;透過改革消除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
該報指出,經濟改革固然是外界關注三中全會的重點,但是中國官方媒體近月針對轉變政府職能,提倡行政審批改革,簡政放權做了一系列報道,反映出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議題。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指出,習近平正力圖轉變那種不惜一切代價謀求經濟增長的發展策略,這可能意味著政治決策對未來幾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速的影響將與國內外經濟形勢一樣重要。
臺灣《中央日報》指出,深入研究全面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尋求自我完善。首要為實現黨政關係規範化,前提是既能保障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又能保障黨和國家機構間關係正常化。其次要充分發揮人大的作用,透過法律規範,對黨政機關許可權進行合理劃分。三是完善黨政資訊公開機制,加強媒體、社群輿論對黨政活動監督力度。
臺灣《經濟日報》指出,十八屆三中的歷史任務與定位十分清楚,就是要將“改革尚未成功”的改革繼續下去 ,“開放尚未徹底”的開放繼續下去。所以,還是改革開放,只是需要更深入、更全面實施。具體來説,又包括三個方面:一、政府職能的轉變與調整。 二、地方政府權責機制的合理化改革。三、與改革平行的是開放,實質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中國應該是明白了,通過這一連串國際協議的開放作為,將形成倒逼作用,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來抵消內部抗拒改革的阻力。
最新一期香港《亞洲週刊》指出,其實中國的開放,從上海自貿區到澳門的橫琴模式,都是一種試驗的性質,摸著石頭過河,看似大膽,但又兢兢業業,如履薄冰,要不斷總結經驗,將優點極大化,缺點極小化,才向全國推廣。它和運動型的政策,都有本質上的差別。
文章説,中國今天的經濟決策方式越來越重視專業,也為走向開放社會做出重要的鋪墊。每一項公共政策,都將有科學管理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