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是九龍江、後面是“龍山”,依山傍水的臺企 “南靖龍之味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名字便由此而來。已年近六旬的龍之味食品公司董事長賴秋水來自臺灣雲林,祖籍為南靖南坑,公司落戶南靖15年以來,用賴秋水自己的話説,便是“我把大半輩子的青春都奉獻給了祖國大陸”。
到大陸發展 戀上祖籍地
賴秋水雖已有些年紀,但講起話來有條不紊,思維縝密。從1985年來到大陸,賴秋水已是個“老臺商”,談起當年的往事,賴秋水記憶猶新。來大陸之前,賴秋水在臺灣從事建築廟宇事業,從寺廟古建築設計,到承包寺廟建築的石雕、木雕工作,賴秋水穩紮穩打,事業漸漸上了軌道。就在此時,偶然間從朋友那裏得知,大陸物産豐富,成本也比臺灣低。1985年,賴秋水便隻身來到泉州考察並設廠,做起石雕、木雕加工生意。
在雲林老家時,賴秋水就知道自己的祖籍地是南靖南坑,可一直沒機會回去走走看看。到大陸投資設廠之後,賴秋水一直想著回老家看看。1995年,賴秋水專程從泉州打車到南靖,“當時一下車,看到南靖的山和水,我就有種説不出的親切感。”賴秋水説,鄉音、鄉情、民風、民俗更是讓賴秋水“賴”上了這塊寶地,不想走了。
轉行做食品 紮根祖籍地
這次的探親之旅讓賴秋浮水印象深刻,當他聽到當地的鄉親説那邊盛産麻竹筍時,突然萌發一個念頭:“何不利用麻竹筍做醬料,把臺灣的調料技術介紹到大陸?”説幹就幹,賴秋水又到南靖考察了幾次。在選廠址時,因為對南靖不熟,聽著當地村民的介紹,賴秋水選中了這塊依山傍水的福地,將公司命名為 “龍之味”,更以 “中國人的口味——— 龍之味”作為打開大陸市場的“第一炮”。
從事廟宇建築事業20多年,轉行到食品行業,可以説,賴秋水對此領域完全不熟悉。起初,賴秋水從臺灣聘請了兩三名師傅過來,“當時這些師傅都是在臺灣知名的工廠工作,都能獨擋一面。”賴秋水説,這些師傅不僅負責調出富有臺灣特色的醬料,還手把手地傳授手藝。賴秋水白天忙著公司的日常運營,晚上則要到廠裏學習調料技術,有時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當時大陸在做調料食品上有自己的發酵方式,有固定的口味,而我們的發酵菌主要是從日本引進的,有獨特的口感。”賴秋水説,就這樣,公司慢慢打開知名度,銷出了“第一單”。
開拓市場 準備在大陸養老
為了更好地適應大陸市場,賴秋水推出“試吃”計劃,把許多新産品、新醬料拿給鄰里鄉親試吃,也讓他們從口感、甜度、鹹度等方面提出意見。“如果是普遍滿意的産品,那就大量生産、批量推出,市場銷量也會比較可觀。”賴秋水説。同時,賴秋水也多看、多聽、多問、多實踐,經過長時間地學習摸索,慢慢也學會了發酵調料技術。師傅也從最初的兩三個增加到後來的10多個。
因為醬料全部依照臺灣方式來調配,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賴秋水發現,臺灣人吃得比較淡,而大陸這邊的口味稍重一些。“我們的調味技術還是以臺灣為主,但又依照當地人的口味,在甜鹹度上做了適當的調整。”賴秋水説,不僅如此,“龍之味”的訂單也銷到了江西、江蘇等各省市,“江西人比較喜歡吃辣,江蘇這一帶人比較喜歡醬料看上去紅一些。”賴秋水説。正是憑著對市場長期的觀察和實踐,“龍之味”的規模不斷擴大。接下來,賴秋水則要生産開發休閒食品,並打算把臺灣茶介紹到南靖。“我已經老了,大半輩子都在大陸打拼,也比較喜歡大陸,把公司交給孩子們後,我想在大陸養老,重新拿起自己的老本行,遊山玩水,畫畫,記錄下祖國的大好山河。”賴秋水説。(記者 林江琳)
[ 責任編輯:孫金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