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29日電 題:對臺採購演繹兩岸經貿新的“傳奇”
新華社記者 吳濟海
回首2009年兩岸經貿往來,大陸對臺採購無疑是最大亮點之一。放在近20年兩岸經貿關係的時空中,今年的對臺採購更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與前幾年以農産品為主要採購對象不同的是,今年的對臺採購涵蓋了電子、化工、農産品等廣泛領域;採購金額更是驚人,初步統計接近150億美元。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寒流中,大陸訂單不僅為臺灣經濟及時送去了共克時艱的“溫暖”,也為兩岸經貿交流注入新的內涵,推動兩岸經貿關係邁入新階段。
今年4月,溫家寶總理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提出“推動大陸企業赴臺投資”“擴大對臺産品採購”等五項重要對臺舉措。大陸有關方面迅速付諸實施,各種採購團陸續赴臺,展開實質性的洽商、採購行動。
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半年內組織多批“兩岸經貿促進考察團”赴臺採購,總計簽約金額達54億美元;大型彩電企業團對臺採購近22億美元;大陸各地也紛紛組團赴臺交流並採購,其中江蘇團採購逾41億美元……
對臺採購為何在2009年出現“放量飆漲”?大陸經濟的穩健增長無疑是其強有力的後盾。特別是大陸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推出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拉動內需政策措施,為對臺採購提供了源源動力。
與此同時,在兩岸經濟均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大背景下,兩岸同胞需要攜手互助、共克時艱。更何況,兩岸經濟本就有互補性,大陸市場對臺灣部分商品具有較大需求……這些因素共同催生了對臺採購在2009年的紅火。
臺灣經濟屬於典型的外向型、“淺碟形”經濟,因此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臺灣經濟深陷低迷。而如同雪中送炭,大規模的對臺採購對臺灣經濟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提振作用,為臺灣經濟復蘇注入了充沛“暖流”。
以在臺灣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電子、面板業為例,受益於大陸擴大內需及擴大對臺採購,臺灣電子、液晶面板等企業的經營和股價在今年走出了一波亮麗的“大陸概念”行情。
據臺灣方面統計,在對臺採購的拉升下,臺灣面板在大陸面板市場的佔有率也已由去年的35%提高至50%,大幅領先韓國。
據測算,大陸家電下鄉政策實施4年,可實現家電下鄉産品銷售4.8億台,累計拉動消費9200億元人民幣。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副總幹事羅懷家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臺灣企業很高興能參與大陸擴大內需的計劃,這對臺灣企業抵禦國際金融危機有重要幫助。
而在經歷長達18個月的“藍色憂鬱”後,臺灣經濟景氣信號11月首度回到象徵穩定的“綠燈”,工業生産指數等經濟指標也均大幅上揚,這是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臺灣經濟首度出現全面利好。
為兩岸産業界牽線搭橋,是大陸擴大對臺採購的另一個重要效應。平板業、光伏産業、車輛業……在大陸企業赴臺採購的同時,兩岸企業建立起了便捷、順暢的交流渠道。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所長鄧利娟教授表示,加強合作可提升兩岸産業整體競爭力,共同開拓兩岸內需市場和國際市場,抵禦危機。當兩岸産業整體實力上升並佔有一定市場份額時,就會增加在全球市場的話語權,這將為兩岸産業和經濟的發展帶來持續動力。
兩岸經貿關係也乘著對臺採購的“東風”,在2009年邁上了新的臺階,演繹了新的“傳奇”。
長期以來,在兩岸經貿往來中扮演“主角”的是遍佈大江南北的廣大臺商。而翻看今年來大陸對臺採購的一張張“豪華訂單”,發單的往往是在大陸經濟起飛過程中壯大起來的本土企業。聯想、海爾、長虹、TCL、中興等大陸企業,開始在兩岸經貿交流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臺灣華聚産業共同標準推動基金會董事長陳瑞隆認為,龐大的大陸市場完全可以成為臺灣企業建立品牌的有力支撐,“康師傅、統一等品牌,正是靠耕耘大陸市場逐漸成長起來的,大陸民眾消費力近年來不斷增長,臺灣企業以後應更加注重研究和開拓大陸市場。”
要維持經濟的穩健發展,必須擁有推動經濟長期成長的引擎。此間經濟專家認為,2009年兩岸經貿往來的實踐表明:臺灣經濟要轉變核心競爭力,需要由原先以大陸為“工廠”的發展模式,逐漸調整為以大陸為“市場”,並加快自身産業升級和轉型。未來隨著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兩岸經貿必將進入海闊天空的新天地,為兩岸經濟互利共贏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給兩岸民眾帶來實實在在、長長久久的利益。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