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臺籍代表建議,研究兩岸攜手就中文繁體字共同做好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工作,加強大陸的中文繁體字教育,使兩岸中華兒女共同維護中華文化遺産。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北京市委常務副主席陳軍代表説,近日臺灣民間組織“中文數字化技術推展基金會”已經開始申報中文繁體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臺灣方面認為,此項活動並非要以中文繁體字取代中文簡體字,而是“繁簡並存”,維護中華文化遺産。
“我們應該特別關注臺灣民間組織和社團的這一意願和舉動,協商相關部門加強與島內社團的溝通。”陳軍説。
陳軍同時提出,可以在大陸中小學階段,嘗試通過書法、古詩詞鑒賞等課程介紹中文繁體字的演變和含義等內容,讓學生會認中文繁體字,形成對中文簡體字教學的有益補充,增強青少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陳雲英代表對此也持贊同意見。她説,兩岸基本實現“三通”後,應該在教育上實現“第四通”。共同學習繁體字是增進民族感情的一個重要方法。
她舉例説:“在瑞典,全民推廣啞語,就是為了讓普通公眾與聾啞人實現無障礙交流。這對我們推廣繁體字教育有些啟示意義。”(記者李志暉)
[ 責任編輯:高斯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