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昆明直飛臺北明日首航 兩地旅遊業最受益

2008年12月27日 10:59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核心速讀

  記者昨日從東航雲南分公司了解到,昆明直飛臺北的各項工作準備就緒,將於明天如期首航。與此前繞道香港轉機相比,直飛可節約五六個小時的行程,僅需2小時50分鐘。

  首航票價便宜1700元

  據了解,東航雲南分公司將使用波音737客機飛行,每個航班可運送131名旅客。其中,經濟艙123個、頭等艙8個。今後,每逢週六執行一班,起飛時間為上午8點30分,11點20分到達臺北,回程起飛為12點40分,15點50分到達昆明。首航票價單程800元、往返1500元(不含燃油及其他稅金)。

  首航以後,單程價格為2000元、往返價格為3200元(不含燃油及其他稅金)。除公佈票價外,旅客還需支付機場建設費、燃油附加費和稅金。大陸居民支付上述3項費用時需一次支付往返程,每名旅客共計660元左右(單程330元)。

  辦證時限15個工作日

  因私事前往臺灣探親或旅遊等大陸公民,可向戶口所在地的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門申請《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及相應簽注。需提交《大陸居民往來臺灣地區申請審批表》1份;申請人近期正面免冠白底彩照1張;居民身份證、戶口簿原件及複印件;交驗有效的入臺許可證明或經確認能夠進入臺灣地區的有關證明,並提交複印件等相關申請資料。辦證時限為15個工作日。

  據悉,2007年臺灣來滇遊客數量達到34萬人次,臺灣市場已成為雲南最大的海外客源地。據雲南省旅遊局預測,2008年臺灣來滇遊客數量將達到40萬人次。

  航程縮短3至5小時

  “以前不能直航的時候,從昆明去臺灣基本上都要從香港、澳門轉机,再加上中途辦手續、換飛機都是費時又費力的事情,行程總共需花七八個小時。現在昆明到臺灣只需兩小時50分鐘,直航截彎取直,可縮短3至5個小時。”周越明説。

  “你還可以通過一組數據看出直航有多麼重要的意義,1992年至2008年,臺灣同胞來滇觀光、考察、投資的人數累計達到350萬人次,去年更是達到創紀錄的34萬人次,其中主要是來雲南旅行。”他説,滇臺直航的市場空間非常巨大。隨著直航的深入和擴大,兩地人員的往來會變得非常快捷,滇臺兩地人民都能直接受惠。

  兩地旅遊業最受益

  直航對滇臺的合作與交往具體會産生哪些好處?

  “肯定是旅遊業最受益。”周越明分析説:“直航對雲南旅遊業有直接推動作用,因為臺灣是雲南主要的旅遊客源地。我去臺灣的時候,很多人都稱讚雲南這邊風景好,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景區非常吸引人。可以説,大部分臺灣居民都熟悉和嚮往昆明-大理-麗江這條線路。直航後,到雲南旅行便利得多。現在如果搭飛機過來,當天就可以轉飛機到麗江。回去那天搭早班飛機的話,能夠省下不少時間安排旅程。”

  “據我了解,雲南這邊很多的人想去臺灣旅行,以前由於種種原因,雲南每年到臺灣交流、訪問、考察、因私探親的人數不到1000人。今年7月臺灣部分開放了旅遊市場後,雲南去臺灣旅行的遊客不到半年就達到近700人,現在再加上直航,雲南遊客去臺灣旅行就更具現實意義和吸引力了,相信雲南民眾‘臺灣遊’將會非常熱絡,對於臺灣旅遊業而言也是一大利好。”周越明説。

  臺商擬在昆建“臺灣街”

  在談到直航對加強經貿合作方面的意義時,他説,直航對促進雙方的經貿合作與往來都是很有好處的。“很多在雲南投資的臺灣朋友都對我説,直航真好,不用每次都從港澳轉机折騰了,費時又費力。”據悉,自1989年第一家臺資企業落戶雲南以來,截止到2008年6月,累計517戶臺企落戶雲南,合同投資額6.7712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3.5072億美元。

  周越明表示,直航只是一個開始,隨著雙方進一步走向開放與信任,雙方合作與交流機會越來越多,合作的潛力也很大。臺灣和雲南的經濟互補性很強,臺灣擁有很強的技術實力、豐富的資本和管理經驗,而雲南擁有豐富生物資源和人才資源。“隨著雲南東南亞通道建設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成型,我相信以後雲南的區位優勢將會吸引臺商擴展投資領域,特別是高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産業。臺灣某企業就有意在官渡區建設一個集東盟臺商總部、臺灣特色小吃、大賣場于一體的‘臺灣街’,我想其看重的就是未來的前景。”他説。大理有個“臺灣村”

  “滇臺直航還將便利雙方文化與學術交流。”周越明補充道。據悉,近年來,滇臺交流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其中文化交往最密切。省臺辦先後組織了“七彩雲南,臺灣再現”赴臺展演,舉辦了第三屆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歡度“三月三”節慶活動、中國-東南亞關係與臺灣問題論壇會、滇臺兩地大學生夏令營活動、臺灣中南部媒體“七彩雲南古鎮行”採訪活動等。另外,來滇居住的臺灣人也很多,大理的“臺灣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們的到來也增進了感情,方便了兩地的文化交流。

  (春城晚報 記者 趙學康)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