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一個臺灣商人眼中的“陜西蘋果”

2008年10月13日 09:13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社洛川十月十二日電 題:一個臺灣商人眼中的“陜西蘋果”

  中新社記者 冽瑋

  王文福,操一口臺灣腔很濃的普通話,挺拔身材、整潔著裝,當他出現在地處黃土高原的陜西洛川縣城時,不經意間成為此間一道特別的風景。

  土生土長的臺灣人王文福在西安做生意已將近十年,是臺灣源鄉食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也是較早進入中國大陸西北地區投資的臺灣商人。此行的目的是受臺灣新亞科技有限公司(果品貿易)總經理之托,與該公司助理專程來參加此間舉辦的洛川國際蘋果節。

  據了解,近十多年來,中國對世界蘋果産量增長的貢獻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四,主要集中在渤海灣、西北黃土高原、黃河故道和西南冷涼高地四大産區。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蘋果生産國和蘋果濃縮汁出口國,産業規模居世界第一。只有二十萬人口的陜西洛川,屬於黃土高原溝壑區。是中國唯一符合蘋果生長七項指標要求的地區,也是海內外專家公認的世界蘋果最佳優區。目前種植總面積達到五十萬畝,每人平均三點一畝,居中國之首。

  在果農張振義的蘋果園裏,王文福一邊大啖新採摘的蘋果,一邊仔細詢問蘋果的年産量、化肥農藥的配比、交通運輸成本等問題,當他得知張振義一家二00七年的純收入達到十五萬元人民幣時,用誇張的“哇噻”口形,作出吃驚的表情。還用不太正宗的陜西方言連聲恭維道:“嫽得很、嫽得很。”

  除了對陜西蘋果一見鍾情,記者還在王文福身上發現不少“老陜”的特徵:大碗盛面、酸辣通吃、能聽秦腔……他笑稱,自己屬於落地生根的那種人,同時,一個企業想要紮根成長,“入鄉隨俗”也就是“本地化”至關重要。大陸和臺灣雖然同根同源,但在思維方式和認知上多少還是存在差異。所以,對於臺商來講,認識差異和溝通差異一定是在大陸創業發展的必修課。

  在正式投資陜西以前,他曾多次來考察、調研。“就是想看看陜西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是怎樣的,所以我常常穿著圓領衫和短褲,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九十年代末決定把廠址設在西安北郊的大白楊路,那時進入西安的臺商還很少,附近也根本沒有南方的飯館,我就安心學著吃麵食、吃辣椒啦。”

  與王文福對話,記者感覺其身上鮮有商場的硝煙味,更多的是從容、淡定和幽默。他説,自二00五年八月起,大陸對原産于臺灣地區的十五種鮮水果實施零關稅優惠待遇。木瓜、楊桃、芒果、番石榴、蓮霧、檳榔等水果源源不斷進入大陸市場,大受歡迎,目前大陸和臺灣農産品的貿易規模在逐年擴大。他指著蘋果園告訴記者,他的心願是有朝一日,口感好、品質佳、耐儲藏的洛川蘋果出現在臺灣人的餐桌上。

  據統計,地處內陸的陜西省已吸引臺商投資項目七百餘項,實際利用臺資額逾十億美元。涉及電子電器、軟體開發、食品加工、飲食服務、房地産、建築材料、化工産品等領域。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