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泰雅風進駐三里屯-臺生開店紀實

2006年03月13日 09:04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傳聞中漂亮的女老闆在電話裏説,店址在三里屯酒吧街的 “同裏”商場中。當筆者在酒吧旁繞來繞去,正摸不著頭腦之時,一個不大的白底路標映入眼簾。筆者照著 “同裏” 的指示進入了衚同,終於找到了這個取名來自於“衚同裏”的“同裏商場”。

   過去,三里屯原本是很多藝術家聚集談詩論畫的地方。可是酒吧靡靡之風漸漸興盛,藝術家們聚會的場所也越來越少,而“同裏” 正是有心要將這種“衚同裏” 的藝術氣氛拉回來。一進入“同裏” ,就感受復古的高格調人文風格,在北京罕見的精緻文化彷彿都聚集在此。筆者割捨下流連忘返的心境,來到了位於二樓的 “INGA”。

   “INGA” 是23歲漂亮的女老闆張嘉琪,與還在中央音樂學院唸書的妹妹合開的,商品主要以原住民服飾為主。在大陸開店,是許多臺生心裏常浮現的念頭,而將這個想法真正付諸行動的人並不多。這次的訪問,或許可以給有意在大陸經商的臺生作為參考。

   麻煩的事情不少

   “INGA” 從籌備到正式開業,大概只花了一個半月,為時很短。因為走的是精品高文件消費,所以選擇地址是很重要的。當時張嘉琪的一位朋友正在仲介出租 “同裏” 的鋪位,而正好三里屯的人群消費能力普遍較高,也較具藝術欣賞眼光,因此張嘉琪就選擇此地作為營業地點。

  開店的必要條件,首先就是營業執照、公章等問題。為了要辦理好所有手續,前後總共花了一個多月左右在稅務局、工商局等機關間奔波。

  證照到手之後,接下來就是店面裝潢,因為商場原本提供的鋪位只有地磚白墻,非常難看,根本不足以營業之用,所以商家必須自行設計且掏錢裝修。 “同裏” 商場為求店舖風格統一,各店家裝潢之前的設計圖必須要經過商場的同意。當張嘉琪與朋友以原住民風格做基調進行設計,並自己買裝修材料裝潢之後,突出的屋檐設計卻又引來商場干涉。幾經波折,才保留了這個原住民風味的屋檐。

  張嘉琪以母親之名 “INGA” 作為店名。由於母親是原住民,店內的商品大多有穩定來源,因此供貨渠途徑較不成問題。不過由於商品多采空運方式,成本高昂,因此也反映在定價之上。

  最後,就是聘請店員。這個環節讓張嘉琪姊妹非常煩惱,因為儘管大家都知道北京的人力成本非常便宜,可是精品店畢竟與一般商場內的個體戶不同,店員除了能説會道之外,氣質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張嘉琪姊妹並不能時刻都在店裏,如果聘請了趁老闆不在的時候就當大爺的店員,也絕對不利於店內的經營。此外,精品店的商品單價高,店員可靠與否也是很重要的條件。試想,一個月店員的薪水也就幾百元,可是店內的營業額卻是幾千元,如果聘請的店員靠不住,那麼難保不發生卷款逃跑的事情。在看了很多的女孩之後,張嘉琪最後聘請了熟人的侄女。

  商品,不只是原住民傳統風格

  雖然 “INGA” 是臺灣少數民族服飾精品店,可是既然開店就是以營利為目的,因此,並不能完全以 “原住民” 作為原則。既要保留臺灣原住民風格,又要符合精緻藝術特性,最重要的是,還要能作為被顧客所接受的  “商品”。這三個條件,是 “INGA” 進貨的三個依據。

  在飾品上,“INGA” 以陶珠、琉璃珠為主要商品。這是由於陶珠具有珍稀性,而琉璃珠上附有宗教祈福意味的圖騰,正符合目前消費人群的口味。

  陶珠列位世界珍稀珠寶類上排名,在臺灣市面上都屬罕見,目前做法幾近失傳,只剩下唯一的一個排灣族家族會燒制。以不為人知的秘方配置陶土,在製作過程中失敗率極高,因此價格居高不下。製作的商品大都為項鍊、手鍊。

  琉璃珠是自陶珠改良而成,上面色彩斑欄的圖騰,可不只是為了美觀之用。店內販賣的琉璃珠書籤上,説明瞭各種圖騰所代表的涵義:求平安、求智慧、求健康…。在鮮艷色彩的原住民文化之中,吉祥物對於茫茫未知命運的保祐,更增加了商品賣點。

  原住民服裝固然具有民族特色,但是對於商家而言,消費者並不容易花高額的金錢購買只能擺放做裝飾之用的衣著。因此,店內所進的服裝,都是泰雅族設計師魯智女士,在傳統的圖騰花樣與衣料與現代人穿著習慣上,進行改良設計而成的。使這些服裝保留了民族特色,同時又能作為日常穿著之用。

  店內同時還販售了阿美族所擅長的竹木藝品,通常進到店內的人第一眼都會看到一個很大竹制煙斗,飾有各色琉璃珠的木製髮簪同樣也引起長髮女性的詢問。

  為了與裝潢風格一致,店內播放的是原住民的組成的 “飛魚雲豹音樂工團” 的<生命之歌>、<十字路口>等歌曲,使每個進店的消費者眼中看的,耳中聽的,全都是原住民的原汁原味。當然,這些歌曲CD除了播放之用,當然也是商品之一。

  由於臺灣原住民商品的獨家特性,使 “INGA” 成為北京的 “獨一處”,在筆者這次採訪之前,已有兩岸多家電視臺與平面媒體前去採訪、拍照,對“INGA” 進行了大量的介紹。

  從10月中旬開業迄今,張嘉琪姊妹深深的感受到,要將精品店經營好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由於北京消費者習慣性的大幅度砍價,加上商場內其他商家也有削價競爭的風氣,因此要維持 “INGA” 的持盈保泰,仍需要一番功夫。

  由於鋪面租金價格高昂,而空間有限,因此張嘉琪也考慮要採多角化經營,以網路作為銷售渠道,並計畫與知名歌手合作,以期在店舖之外,更好的讓大陸人民了解臺灣原住民的傳統文化。

  做老闆之外

  五官秀氣,皮膚白皙,金黃的卷髮,時尚的穿著,使張嘉琪的外表一點都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原住民。張嘉琪從中學開始就在北京讀書,迄今已經接近九年。當時來大陸唸書的臺生數量極其稀少,而具有原住民血統的張嘉琪又為何要來大陸呢?

  臺灣原住民在大陸知名度最高的大概就是張惠妹,可是在此之前,許多具有原住民血統的名人,大都不為人知,甚或不欲人知他們的身分,如高勝美、張震岳等人。來大陸唸書,一開始是張嘉琪父親的意思。張嘉琪的父親是漢人,母親是泰雅族歌手。由於父親認為,原住民對於音樂一般具有較高的天份,但臺灣方面對原住民並不甚尊重,而民間普遍存有歧視,不如讓張嘉琪從年幼的時候就來多民族的大陸,或者能夠獲得比較好的發展。

  張嘉琪來到大陸生活之後,的確覺得與臺灣有所不同,歧視的眼光不再存在了。由於大陸的民族政策較為寬鬆,人們也較習慣於多民族的相處,走在人群之中 “沒有人知道我是少數民族”。這樣的心情,使張嘉琪與妹妹在在北京過的更為愜意。

   張嘉琪的妹妹目前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民族打擊樂,而張嘉琪從小就熟習鋼琴,目前與朋友自組音樂工作室,擔任主唱,進行實驗性質的音樂創作,計畫與唱片公司合作流行音樂的發行事宜。此外,不久之後,張嘉琪計畫要以工作室為基礎,再組織一個樂隊,以此將對音樂的所長進一步得到發揮。

  在採訪過程中,張嘉琪不止一次的因為與商場進一步交涉而中斷訪問,對於開店前後的種種麻煩事張嘉琪也諸多抱怨。因此,筆者感受到,在大陸開店儘管是許多臺生的理想之一,不過其中牽涉的種種法規、條文,都不是很容易就可以解決的。此外,若不能針對大陸不同於臺灣的消費習慣、口味,制定適合當地的方案,經營過程中也很容易遇到障礙。

  張嘉琪姊妹是少數率先實現開店夢想的臺生,對她們的勇氣與毅力,筆者非常佩服。新年將即,在此祝願 “INGA” 生意蒸蒸日上,老闆姊妹花越來越美麗。

  

  “INGA” 的地址是:三里屯南43樓同裏220

   想更了解臺灣原住民音樂嗎?  請上 www.abomusic.org.tw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system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