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的LGBT人群招聘會上,參會的用人單位幾乎都是外企,中國受邀企業大多委婉拒絕。受訪者供圖
畢信樂
美國人,在中國生活近10年。上海某非盈利性網路平臺創始人,該平臺為中國男女同性戀者職場人士提供幫助。
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去。
2015年4月25日,一場特殊的招聘會在上海舉辦。招聘會面向LGBT人群,即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ity)、跨性別戀者(Transgender)。
這是中國首個面對LGBT人群的招聘會。主辦者畢信樂長期關注這個群體。
據報道,2013年,致力於倡導中國性少數人群平等權利的愛白文化教育中心發佈“中國性少數群體職場環境線上調查”,調查結果顯示,38%的受訪者曾遭言語侮辱和嘲笑;在工作場所沒有得到應有尊重的受訪者佔30%;近13%的受訪者曾失去晉陞機會。
畢信樂覺得,面對LGBT人群,中國有些企業缺少讓人們正常看待這些職員的政策和培訓。
他希望有一天,中國的這個群體能在職場上“不必因為誠實地做自己而感到不適”。
中國企業不願第一個吃螃蟹
新京報:怎麼想到主辦這樣一個招聘會?
畢信樂:中國有五花八門的招聘會,針對女性的,應屆畢業生的,甚至有針對出獄者的。LGBT群體也一樣,需要飯碗。不同的是,他們希望知道哪個企業文化以共融、多元為核心價值觀,哪些企業禁止對性取向不同者的歧視。而對LGBT人群的包容友好,也是企業展現多元價值觀、吸引人才的機會。這是雙贏的,我們免費給雙方搭建平臺。
新京報:主辦這個招聘會讓你感覺最困難的是什麼?
畢信樂:在承辦方的協調和組織下,我們向大概150家公司發出邀請,有民企也有外企。我擔心不到10家能來。後來有17家確定參會,已經超過我的預期,非常滿意了。
新京報:應邀前來的國內企業多還是外企多?
畢信樂:幾乎都是外企。中國企業很少直接拒絕,他們都表示,不能參加是領導層不了解這個話題。另一種持觀望態度,不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説,“需要更多時間在內部探討,第一屆先不參加,未來我們有可能加入。”
新京報:有多少人參加了招聘會?都有什麼類型的求職者?
畢信樂:4個小時的招聘會共來了400多人。很多是應屆畢業生,也有一部分是想跳槽的。
新京報:成功應聘的人多嗎?你期待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畢信樂:成功應聘的數據還在統計。我們希望有更多企業考慮這個群體,尤其是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希望他(她)們應聘時不會因為要做真實的自我而感到慚愧。人的一生,上班佔1/3時間,希望他們在這段時間裏,不需要隱藏男女朋友,不需要編故事來應對人際關係,把更多時間用在為公司創造效益上。
新京報:招聘會上有沒有令你印象深刻的事?
畢信樂:有個聾啞的男同性戀,問我這個招聘會是否歡迎聾啞人、有沒有適合他們的項目。我説當然。還有一個跨性別者,是男性變女性,在中國,跨性別者的處境更艱難,企業看到他的舉止就不願意要。如果LGBT群體在社會中是少數,他們就是少數中的少數。
新京報:這種招聘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個人身份的彰顯,會不會客觀上造成一種標簽化?
畢信樂:如果是這樣,針對女性的招聘會要不要辦?針對應屆生的招聘會也不該存在?社會現狀是對這個群體陌生、不友好甚至歧視。商界要保留人才,就有必要證明他們會理解、會明確禁止歧視、會平等地對待,這反而是去標簽化。
“長期在職場偽裝,壓力最大”
新京報:據你在中國的了解,LGBT人群在職場上最大的困惑或阻力是什麼?
畢信樂:可能是壓力。他們會遭遇同事的八卦和揣測,同事會想這個人怎麼從來不聊他的女朋友,不説和誰去度假。他(她)們逐漸被邊緣化,好的工作項目也會失之交臂。出櫃(公開自己的性取向)者會面臨同事態度上的明顯變化,有人會因此丟飯碗。
新京報:也有人覺得,隱藏身份往往在職場上會有更自由的空間。
畢信樂:長期隱藏偽裝,會讓這個群體的精神壓力更大。比如,一旦有人發現你錢包裏有張同性友人的照片,或者在Gay吧門口看見你,異樣的眼光就會隨之而來,在職場上人際關係緊張。所以有時,不出櫃會帶來其他麻煩,也不會更自由。
新京報:這個群體在職場上有什麼特別的優勢?
畢信樂:我的感受是,LGBT的人士有比較強的創意和想像力,因為有這個身份,他們可能會更努力地去適應主流社會,因此,適應力和人際交流能力比較強。
新京報:在中國,哪些職業對他(她)們的接納度較低?哪些較高?
畢信樂:藝術界、創意性的行業接納程度比較高;一些傳統的男女角色比較定性的行業,比如能源、製造業,這些行業中男人佔主導地位,可能對女性都不一定接納。
被隱形的群體
新京報:你説過,外企針對LGBT群體的內部政策和培訓項目更成熟完善,但在市場推廣項目中,中國的企業反而比外企強。
畢信樂:對,中國的粉紅(同性戀)經濟市場也是這麼起來的。你能看到,將LGBT人群作為客戶群,在廣告中放入同性戀特色等宣傳噱頭的,幾乎都是中國企業。但要在內部牽涉到LGBT群體,他們通常比較保守。
新京報:中國企業很容易把LGBT人群當做客戶,但很難包容這個人群的職員?原因是什麼?
畢信樂:行銷是對外的、盈利的,而對內部職員做出一些政策的調整,涉及每一個職員的利益。出臺反對歧視LGBT成員的政策,不是人力資源一個部門説了算,需要高層的探討和認可。一家大型企業的老總告訴我,他們公司沒有這種人。我知道他並非出於惡意,但反映出這個群體在職場上缺乏聲音,決策層意識不到他們的存在。
新京報:中國企業對LGBT的接納度還有待提高,你認為企業對這類人群入職的顧慮主要是什麼?
畢信樂:他們可能會覺得這樣的人不結婚、不會有孩子,是缺乏責任感的表現。還有些企業管理者認為LGBT是一種精神疾病,這類人不正常。歸根結底,是對這個人群不夠了解。
出櫃與否 因人而異
新京報:你第一次公開性取向的感受是怎樣的?
畢信樂:沒有絕對性的出櫃,我在任何單位裏總會告訴一兩個關係好的同事。如果能有知音的同事,你會覺得職場上舒服自在多了。
新京報:在中國生活了近10年,你感覺這個人群在職場上的境遇有好轉嗎?
畢信樂:我能感覺有了很多的進步,但我接觸的大部分人的境遇沒有好轉。這類人群在職場上還不敢做自己,因為要承擔被懷疑、被誤解甚至被解雇的風險。我把中國當做我的家,我的家未來會變好。
新京報:你支援他們出櫃嗎?
畢信樂:LGBT的理想是誠心誠意做自己,這也是人的本質。出櫃與否,因人而異。我鼓勵他(她)們儘量誠實,讓家人、朋友、同事認識到,他只是有點與眾不同,但他是我兒子,他是我朋友,他是我的鄰居。
新京報:你對他(她)們在職場上有什麼建議?
畢信樂:首先要保護好自己,不要因為身份問題遭到解雇。如果有關係好的同事,可以考慮和他們透露身份,通過友好的相處,分享你的人生故事。要知道,和別人分享人生故事,是讓外界包容的最有感染力的方式。
新京報:你認為中國企業針對LGBT群體的求職者應該做出哪些改善?
畢信樂:第一,要明確禁止針對性取向歧視的政策。第二,企業應該將LGBT納入職員培訓,明確包容殘疾人、不同性別、性取向的人,如果遇到問題,可以找人力部門來維權。第三,公司內部應該有讓LGBT成員發出聲音的小組,能有一個部門和專職負責人,代表他們的聲音,做一些同性戀常識的普及。這三點是最基礎的。
新京報記者 劉珍妮 北京報道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新京報